华为|华为造车,为何不敢深入“禁区”?( 二 )


华为本次打造问界M5和谷歌推出Pixel系列手机的逻辑很相似 , 只不过区别在于 , 以往“Huawei Inside”模式下的极狐、赛力斯SF5等车销量都不佳 。 所以 , 华为或许更想通过大包大揽打造的问界M5展示鸿蒙的精彩体验 , 证明自己的核心能力 。
可这款车又不能“太好” , 就像谷歌的Pixel手机一样 , 中规中矩的产品 , 在展示系统魅力的基础上 , 又不会对各大手机厂商产生冲击 , 这或许才是最好的结果 。
坚持不造车的华为其实要比谷歌更为小心 , 因为无论从车机系统、零部件制造还是供应链 , 华为的软硬件综合实力都要比谷歌更强悍 。 这一点 , 很难不让有家底的一线车企 , 忌惮与华为合作的“分寸” 。
虽然华为高层多次表示 , 华为只想帮助车企造好车 , 而不是自己造车 , 但国内车企依旧很难相信 , 合作也是各怀心思 。
“Huawei Inside模式”的合作伙伴长城汽车在科技节上宣称:引入华为MDC是相当于引入一个供应商 , 刺激自家的自动驾驶平台快速进步 , 以后是否一直使用华为MDC还不一定 。
在上汽的股东大会上 , 董事长陈虹更是直言:“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 , 上汽不能接受 。 ”
任何一家车企都不想将控制权交给别人 , 特别当这个人不仅强大而且还是潜在的竞争对手时 。
所以让华为“深度赋能”的车企 , 大部分都是本身需要华为“流量扶持”的非一线车企 。
【3】
问界M5 , 或许正是这种纠结情绪产物——可以好 , 但又不能太好 。
与北汽、长安创建合资品牌 , 为东风本田、江淮等进行数字化合作 , 为广汽埃安LX Plus、长城沙龙机甲龙提供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 , 华为在车企合作中的地位已不言而喻 。
但心存芥蒂的车企 , 留给华为的空间也有限了 。
为什么华为不更进一步 , 自己下场呢?也许从市场潜力和客户条件看 , 自己造车并不是最佳选择 。
如今 , 智能化汽车对芯片依赖只能比智能手机更高 , 车越高端芯片数量越多 。 被芯片掣肘的华为 , 亲自下场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 隐身于车企后 , 华为专注做好供应链和车机系统 , 市场前景也不逊于造车 。
“主机厂自研、全栈自研是为了将核心技术掌控在自己手中 , 避免被动 。 但如果从全行业、全社会来看 , 各自为营的重复研发、重复投入是在浪费资源 , 也违背社会分工的效率原则 。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运营官、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曾表示 。
也许 , 在华为设想里 , 坚持“Huawei Inside模式”既保证在汽车市场上有一个盘子大且可行的商业模式 , 也不至因芯片掣肘而落于风潮之后 , 又能时刻保持自身造车能力 。
市场并不会这么想!极狐的销量月均几百台;赛力斯SF5今年前11个月只卖了7080辆 , 而余承东当时的目标是30万辆 。
华为远比2016年的谷歌更想证明自己的智能化能力 , 也迫切需要获得市场的认可 , 但在模式本身的限制下 , 一款“中规中矩”但“气势庞大”的问界M5也成为了华为“最后的试探” 。
若以问界M5为代表的车型还不能在市场上打开局面 , 留给华为的也只剩安心做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 或者等待合适的时机下场——开足马力造一台从里到外都是华为的车 , 来掀起汽车市场的新一轮风暴 。
当年 , 余承东砍掉华为和电信运营商的合约机、低端机 , 毅然决然杀入高端手机市场 , 也并非一帆风顺 。 今天 , 同样的局面也发生在造车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