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关于视频,知乎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论
去年12月,一纸诉状把中国论文领域平台巨头中国知网(简称知网)推到了台前。
起因是年近90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发现,知网未经同意擅自收录了他的160余篇论文,他不仅没有得到稿费,甚至下载自己的论文还要付费。
尽管在将知网告上法庭后,老先生最终胜诉获赔70多万元,并令知网下架了他的全部论文,但人们对知网的声讨并未结束。随后,据《长江日报》消息,作家陈应松也表示将起诉收录了自己300多篇文章的知网;被收录了100多篇文章的武汉80后青年学者梅杰也向知网致电讨要说法……
在国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知网都不会陌生,大都也经历过被知网一篇论文动辄近两百元的查重费支配的恐惧。最近和知网相关的一系列事件,也让外界重新关注起了知网收费标准是否合理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品玩也在最新一期《这bu科学》中做了回答:
这支视频的制作过程很特别。最近品玩接到知乎邀请,体验了一把知乎去年10月刚刚上线的内容“联合创作”功能。所谓的联合创作,指的是知乎上的图文答主将自己的原创内容开放授权,进入知乎搭建的“可视化图文内容库”,再由视频答主根据选题需要从内容库中选取图文内容进行视频创作。
《这bu科学》这期视频的素材,实际就是来自知乎“中国知网收费标准是否合理,能否由国家提供资金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问题下图文答主@远方青木的高赞回答。
文章插图
知乎开放视频功能已有多时,不过以往知乎上的视频内容大都属于单个用户原创——从最初的选题、收集素材、脚本撰写再到后期拍摄剪辑等,均由同一个答主完成。类似于联合创作这样系统化的多方合作创作模式,还是第一次出现。
整个体验过程中,品玩最大的感受便是“便捷”。
站在答主的“肩膀”上看世界对于一个知识型视频创作者来说,视频制作过程中最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也许并不是拍摄和剪辑,而是前期的脚本撰写——这意味着创作者需要去搜集和阅读大量看上去可能非常枯燥的资料,再把这些素材掰开揉碎“翻译”成大众能看懂且喜闻乐见的语言。
拿知网的选题来说,要弄明白它的收费标准是否合理,要查阅的不仅仅是它现在是如何收费的,连带要学习的大概率还有知网的历史沿革、商业模式和收入状况等等。
而在知乎,你很可能会发现这些原本需要从各种百科、媒体报道或书本中寻找和拼凑的素材,已经有人帮你做了整理。
比如在知乎答主@远方青木的回答中,从介绍知网的由来,到梳理知网的收入来源,再到分析论文作者从中取得的报酬,并得出知网利用垄断地位“给知识的流通制造障碍”的结论,所有素材已经足够让视频答主写出一份完整的脚本。
区别于许多充斥着网友主观情绪宣泄的社区,作为中文互联网公域深度讨论重要阵地的知乎,其平台上的许多创作者依然保留着“以理服人”的传统,给出的解答会相对冷静专业。因而在“联合创作”的机制下,能够帮视频创作者省去很多试错的时间,也能给视频创作者更多看问题的角度,就好比是在站在答主的“肩膀”上看世界。
可能有人会发问,联合创作难道不是一种走捷径的投机行为吗?
如果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自然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但对于作为“当事人”的创作者而言,则很可能并不会这么想。
一位在少儿安全领域耕耘多年的知识型内容创作者曾向品玩提起一个事实,团队招起人来非常困难,因为创作过程中绝大部分的稿件都只能由自己完成,别人无法代替。这位创作者的经历其实反映出了一个普遍现象: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见解都是非常个性化的,尤其涉及到更专业的领域时,很多时候只能由特定的人来进行输出。
- 知乎|电商达人迎来补税大潮,知乎带货第一人,被通知补税34万!
- 电影|国家发改委:鼓励网络视频平台限时低价电影放映
- 儿童教育|首个播放量破 100 亿的 YouTube 视频诞生,竟然是儿歌
- 5G|关于5G,华为赢了
- 短信|关于5G消息,中国移动取得新进展,微信该做准备了
- 联想|新华社发视频力挺联想,司马南阵脚乱了
- 济宁市公安局兖州分局关于开展冬春季严打整治百日行动的通告
- 5G|真相大白了,关于放弃华为5G,英国说出了真相
- 关于开展“迎新春”爱国卫生专项活动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通知
- 太空旅客|华为视频App新版本测试:支持边下边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