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红松获亿元融资,中老年在线兴趣社区会是一门“朝阳”生意么?( 二 )


在运作模式上 , 红松课堂与直播平台非常相似 , “站长”可以看作是主播 , 不同的站点则类似于斗鱼的“鱼吧”;在变现模式上 , 红松课堂与知识付费平台更为相似 , 通过付费课程、电商及广告进行变现 。 只是不同之处在于 , 红松课堂专注于中老年群体 , 年轻人并非其目标受众 。
事实上 , 这种“类老年大学”的中老年教育平台在近两年成为创业新宠 。 去年3月份 ,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发布通知 , 将由金龄科技提供技术支持和运营服务 , 为全国各老年大学免费开放在线学习平台 。 “网上老年大学”上线后 , 让被“困”在家中的大爷大妈们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 , 参与线上学习 。
借助这一风口 , 一批中老年知识平台催生而出 , 如面向B端提供教育内容的养老管家、探索OMO模式的美好盛年……这些平台以丰富的内容 , 牢牢地抓住了中老年人的娱乐与情感需求 。
如何挖掘银发经济的潜在价值?
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印证着银发经济所具有的潜力 , 但在时间的长河中往往存在着一丝不确定性 。
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变现困难 。
2010-2015年间 , 国内曾掀起一波老年电商风口 , 但最终这股风也只是在时间长河中吹出一丝涟漪 。 失败的原因在于 , 与线下模式所不相同 , 购买者大多为老年人自身;线上消费的大部分是老人亲属 , 并非老年人自身 。 由于缺乏对相关市场消费逻辑的认知 , 最终导致老年电商风口的破灭 。

目前的银发经济也是如此 , 虽然通过内容为切入点吸引中老年用户 , 但相较更易冲动消费的年轻人 , 中老年用户的消费意愿更低 , 需要耗费较长时间的习惯培养 。 且相对而言付费场景较窄 , 面向中老年用户的垂直平台往往变现渠道较窄 , 回本周期更长 。
其次是流量来源不易 。
互联网行业的普遍认知是 , 首先需要解决流量来源问题 。 虽然目前老年人上网比例快速增加 , 但实际上相较年轻人社交平台 , 流量获取仍然非常困难 。
中老年群体天然存在着“利他性”的特质 , 互相推荐产品、告诉商品打折信息……这类无意识的利他行为在中老年群体中非常常见 , 同时也是维持中老年社交关系的基本行为 。 如红松采用的“通过自传播和裂变吸纳用户 , 让他们自愿传播红松的内容 , 从夫妻、亲属、朋友、同事、邻居等亲密关系中发掘潜在用户”的模式 , 以中老年群体的“利他性”为出发点 。
只是问题在于 , 对于触网程度较浅的中老年用户群体 , 仅靠单一的线上模式或许难以保持持续的流量增长 。 线上模式往往是弱社交 , 而中老年更需要强社交则需要基于线下作为载体 。 但深入线下意味着将有较高的投入成本 , 这对于众多规模较小的中老年垂直平台们而言 , 无疑较为困难 。
最后是难以维持用户黏性 。
线上教育平台的核心痛点就是较难保持用户黏性 , 对于中老年教育平台尤为如此 。
一方面 , 教育直播需要保证持续、优质的内容输出 , 以培养用户使用习惯 , 就拿红松平台上的某手机教学小站来讲 , 单一的安卓手机数码课就多达上百节 , 这显然需要站长具有较强的内容输出和运营能力;而另一方面 , 由于是面向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中老年群体 , 因此在课程设计上门槛低、内容简单 , 用户黏性的培养也更为不易 。
针对红松课堂来看 , 作为完全聚焦线上的中老年垂直平台 , 红松课堂的社交属性相对更弱 , 要保持流量的持续增长和用户黏性 , 需要在内容产出上下功夫 。 而其特有的“小站”模式 , 依赖于“站长”这些内容生产者的能力与质量 , 这意味着未来红松课堂可能需要对内容生产者提供扶持、培养等资本投入 , 以保障自身的内容壁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