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亿人需要的心理咨询,却迟迟无法降低门槛|行业观察 | 执业( 四 )


05 心理领域AI机器人及数字疗法,离替代人工有多远?
人工服务的解决思路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因此行业便开始看向AI。
心理领域AI对话机器人及数字化干预疗法主要以CBT(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认知行为疗法)为范式,这主要是由于CBT拥有高度结构化的特征,天然存在数字化的可能性。
CBT的咨访对话本身可以看作一个封闭式的任务导向型对话,需要跟踪的对话状态及对话策略可以是有限的。在有限场景内,AI更容易做出妥当的、有逻辑延续性的回复。目前除了应用于毒品等严重成瘾性问题的解决,CBT的AI应用主要针对抑郁、焦虑、失眠等几类最广谱适应症。
美国较为知名的心理领域数字疗法企业Pear Therapeutics及心理AI对话机器人Woebot,以及国内目前的心理领域AI机器人玩家密友智能、聆心智能、西湖心辰、连信科技等等,在主要业务板块上均是采取此路径。前述互联网咨询平台壹点灵也开始涉足。
市场是真的有需求。由于客单价低、性价比高,各玩家的商用方案均收到G端、B端的良好反馈——比如某玩家的标准化服务是数百元/人/年、无限次对话,在客单价上几乎是对人工心理咨询服务的降维式打击。
国内玩家已经逐步切入2G、2B行业场景,比如军队/武警/消防官兵等特殊职业、精神卫生医生群体的辅助需求、社区居民和社工群体、大型企事业单位等。
在足够的数据训练下,目前的AI自然语言处理水平基本可无障碍地实现一个合格CBT疗程,改变用户的认知及行为模式。但由于心理咨询的咨访过程存在隐私性的伦理要求,各玩家在建立和训练模型时可取得的数据量总是有限、且可能存在样本偏差的,导致模型能力有所局限。
在未实现足够广泛和海量的数据训练之前,“如果能够通过固定问题做好恰当的诊断分型,AI的治疗手段很好,但是超过他问题范畴的情况,他可能没办法像一位医疗专家那样可以做出综合判断与恰当应对。”密友智能创始人汤开智向36氪介绍。
采用这样的解决思路也不代表就实现了数字疗法。数字疗法需要经过严谨的、样本充分随机的临床实证,满足询证医学的要求。国内玩家各类临床实验均在进展中,拟根据最终取得的临床成果向国家药监局申请医疗机械认证。
但如果只有CBT数字化疗程,AI就是一个硬邦邦、冷冰冰的对话机器,还是家长式训话的那种。
CBT数字化疗程中,用户基本无法与机器人产生情绪连接和情绪陪伴的感受,部分用户可能对CBT疗程话术感到不适应、或者甚至不适合CBT的疗法,心理AI机器人通常需要搭配其他解决方案或者情绪话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而训练出一个具备良好识别能力和情绪支持能力的AI机器人,则门槛更高。
开放域对话能力、良好共情能力、情绪疏导能力,要求情绪支持AI机器人拥有强语义识别、用户状态识别能力和更广泛的知识图谱和更丰富的对话策略。在用户情绪表达相对隐性、没有明确情绪关键词的情况下,机器人需要仍然能准确区分出用户的情绪、识别出用户的情绪状态,比如“我想要去天台”根据人类常识这可能是一个危险预警;“又下雨了”也许传递的是沮丧情绪。
清华大学教授、同时也是聆心智能创始人黄民烈认为,识别用户的语义和状态只是第一阶段。机器人接下来需要对于用户的每种状态给与丰富的回应策略,比如表达支持、赞同、情绪映射、复述、自我暴露和及时反馈等策略,达到情绪支持。更进一步,根据用户的状态提供进一步的情绪疏导和指导方案。这当中存在的多轮对话继续涉及大量的强语义识别、一致性问题、情绪识别和策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