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2021,全球"缺芯"( 二 )


其次是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视听、可穿戴等丰富的下游应用驱动市场高速发展。综合多家机构的预测,过去五年,物联网连接总数的年化复合增速为23.5%,未来五年则为13.2%。具体看,芯片种类可分为计算、通信、传感三类,较大比例均采用晶圆代工模式,其中既有IDM企业将产品外包代工,例如MCU和MPU芯片,也包括原本就采取设计-代工分工模式的通信和传感芯片,这些芯片对性能要求不是很高,制程范围主要为28nm-0.15μm的成熟制程,且较多使用8英寸生产。
最后是汽车芯片,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汽车的渗透率逐年提高,而单车“含硅量”(芯片价值量占比)预计将在2030年提高至45%,致使汽车芯片的重要性提高。这一过程中带来了很多增量芯片需求,包括功率半导体、SoC、MCU、传感器等,整体仍以IDM模式为主,代工比例约为20%-30%,但分产品看,SoC、MCU、传感器等的代工比例较高,性能要求比消费电子和物联网略低,制程在40nm及以上。
与极致性能相比,这些应用需求总量大,更追求性价比,因此仍然选择成熟制程,而不转向先进制程。28nm之后芯片设计成本增幅明显扩大,设计厂商负担更重;同时,建造晶圆厂的成本也迅速增加,例如前文提到的200亿美元/座的3nm晶圆厂,这部分成本也会转嫁到设计商头上。因此,成熟制程处于良好的性价比平衡点。此外,大部分成熟制程工厂已建立多年,折旧基本完成,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部分不单纯以性能衡量,主要应用于复杂场景的特种工艺,例如IGBT、DMOS、BiCMOS、BCD等,也集中于历史悠久的成熟制程平台之上。
综上所述,成熟制程供给端近年来长期以缓慢节奏扩产,但需求端的5G、物联网、汽车等下游新兴市场却强势增长,性价比因素导致这些需求选择使用成熟制程,而不转向先进制程,最终导致供求不匹配,这是本轮芯片短缺的根本原因。虽然先进制程供求关系宽松,但是,由于终端产品里各品种芯片缺一不可,iPhone离不开电源管理芯片,特斯拉也少不了USB芯片,部分成熟制程芯片供不应求,导致全行业呈现出严重的芯片短缺情况。
02看短期:多项扰动因素放大供求失衡形式长期的产能错配为何在此时爆发,导火索离不开大洋彼岸曾经的“懂王”,和已肆虐全球两年的新冠病毒。随之产生的三项主要扰动因素,放大了供求错配,点燃了缺芯狂潮。
扰动因素一是车企应对疫情的举措。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自局部向全球蔓延,车企过度悲观,从而大幅缩减芯片订单。需特别指出,汽车芯片本身在晶圆代工企业中优先级偏后,例如在台积电营收中仅占5%,主要因为其利润空间不大但生产标准严苛。于是,这部分空缺产能很快被其他爆发性增长的需求填满。随后,下半年汽车市场超预期恢复,车企尝试追加之前砍掉的订单,但代工厂已没有多余产能。一出一进,车企便挠破了头。
扰动因素二是设计厂商的多重下单和囤积库存行为。多重下单指设计厂商在不同的代工厂地方下订单,后续可以选择毁约砍单或囤积库存,这就扭曲了市场的真实需求情况。在多次业绩说明会上,多家代工厂商均明确指出这种行为的普遍性。
扰动因素三是大陆企业在政治打压之下的提前备货行为。大陆的半导体终端市场大,但本土代工产能有限,华为、小米、OV等终端大厂均高度依赖海外代工产业。然而,贸易摩擦背景下,国产厂商受打压,委外代工受限,例如美国曾对华为先后三次加码制裁,限制其获得芯片产品,这就导致去年华为为保证后续生产,提前向台积电等企业投下大量订单,其他厂商也担心自己受制裁,同样提前备货。这和之前提到的两大扰动因素相互交织,进一步放大了供应链的波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