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首发丨阿里云刘伟光:3.5万字拆解「核心系统转型」,核心从业者怎样寻得「出路」?(13)


文章插图

1.业务建模包括业务流程建模和业务对象建模:

  • 业务流程建模:通过对业务流程现状分析,结合目标核心系统建设能力要求,参考行业建模成果,形成结构化的业务流程模型;
  • 业务对象建模:基于信息模型资产,结合对业务流程提取的业务实体,进一步分析实体间关系,获得业务对象模型和业务行为模型。
2.技术建模是为了对业务模型进行落地实现,把上述业务模型转换为技术模型。通过技术建模,实现三个模型的转换:
  • 业务流程模型到服务流程组合的转换;
  • 业务对象模型到逻辑/物理数据模型的转化;
  • 对象行为模型到API接口/原子服务的转换。
3.3.1.2建模平台
建模工具是支持业务领域建模的平台,包括对领域模型、数据模型、中台能力模型等的管理,提升建模设计效率并有效沉淀最佳实践。
  • 在建模平台中,业务模型包含领域架构、业务模型、业务流程、交易模型、信息模型五层,五层概念逐层缩小:
  • 领域架构作为系统的整体架构,包含系统中所有的业务模型,把系统中的业务模型按架构图的方式编排起来;
  • 业务模型是由业务流程组成,是多条业务流程的集合;
  • 业务流程串联交易模型,形成业务流程图;
  • 交易模型中定义交易行为、交易的属性及交易行为的输入输出;
  • 信息模型主用于定义九大信息要素:参与者、产品、合约、账户、事件、条件、地理位置、资源项、渠道,理论上任何交易模型都是由九大信息要素构成,在不能满足时也支持添加新的信息要素。
在建模平台中,技术模型包含:微服务模型、流程模型、实体模型、数据模型。
  • 微服务模型是利用云原生特性,把业务流程中的步骤进行聚类分析,获得相应的微服务模型;
  • 流程模型承接业务建模中的业务流程,通过对业务流程中的功能进行细化分析,获得实现业务功能的一个或多个具体接口,明确每个接口的输入输出字段,分析出实现业务功能所需的实体及实体间关系,获得实体模型;
  • 需要持久化的实体模型,按数据库设计的相关要求转换为数据模型,通常情况下实体模型与数据模型是一对一或一对多关系。
通过上述步骤,最终得到技术模型中的微服务模型、流程模型、实体模型和数据模型。
3.3.2应用架构集成
应用架构集成层承接业务领域建模成果,将核心系统按照业务领域建模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形成可供全行IT系统复用的业务中台能力,提供生产各业务系统必须的业务组件;通过服务治理与组合的低代码能力,快速支撑业务创新;服务网格为传统应用、迁移到云原生分布式架构下的应用互通提供技术保障。
应用架构层面,云原生分布式核心与传统瘦核心或分布式核心重大区别是:
  • 不是:简单的将核心系统按照业务条线划分为客户、存款、贷款等应用,采用分布式技术重新实现一遍,很多公共的能力(例如产品管理、合约管理等)都需要各个应用重复建设,数据层面不互通;
  • 而是:将核心系统按照业务领域建模体系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形成可供全行IT系统复用的业务中台能力,提供业务构件;通过服务运营与编排,使用业务构件快速进行业务创新。
3.3.2.1应用架构中台化
1.云原生分布式核心中台化应用架构
通过多年自身金融业务实践和实际参与银行客户核心系统转型项目,基于标准化业务建模和技术建模成果,建议将用户、产品、合约、额度、交易、账户、计价等金融服务的核心商业要素数字化、中台化,构建出全行级中台能力地图,从而支持前台业务的快速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