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超10万亿市场,谁将引领6G产业?( 二 )


上世纪80年代起 , 人类便开始探索通过发射卫星进行全球通信 , 铱星和摩托罗拉合作的“铱星计划”、劳拉和高通发起的“全球通”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 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
2014年开始 , 马斯克的SpaceX、印度电信大亨苏尼尔·米塔尔主导的OneWeb , 开始向太空进发 。 “星链计划”中 , Space X就计划发射4.2万颗卫星 , 实现全球网络覆盖 。
1月16日 , 马斯克发推称:1469颗“星链”卫星处在运行状态 , 激光链接即将激活 。
星链目前的试用速度已经超过200Mbps , 速度超过了美国95%的宽带 , 是5G的2倍 。
但这还远远不及6G的水平 。 6G的网络延迟是微秒级别 , 而星链目前的延迟在20毫秒到40毫秒之间 。

卫星是一种容量低的互联网接入方式 , 想要实现全球覆盖 , 需要发射更多的卫星才能够保持高网速 。 这也马斯克计划发射4.2万颗卫星的原因 。
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的比拼已经从地面上升到太空 。 我国已有多家企业开始布局 , 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分别拿出了“鸿雁星座”和“虹云工程”计划 , 并发射了试验卫星 。

根据计划 , “鸿雁星座”要发射超过300颗低轨卫星 , “虹云工程”发射156颗 , 再加上其他企业 , “十四五”期间的发射数量就高达2198颗 。
美国卫星产业协会统计 , 2015-2018年 , 全球卫星产业收入增长年均保持在3%左右 , 2018达到2774亿美元 。 赛迪智库预计 , 未来到2030年 , 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将提速到千亿级别 。
由于卫星互联网仍处在起步阶段 , 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和卫星运营等上游产业将率先受益 。
在卫星产业链中 , 卫星发射、卫星制造、地面设备及运营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2.24%、7.03%、45.13%和45.6% , 运维服务是最具价值的产业分支 。 不过 , 由于整个市场蛋糕的快速扩容 , 各个板块的龙头企业都有机会 。

2021年四月 ,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星网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 标志着“国家队”正式出征 , 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进入加速阶段 。
和而泰(002402.SZ)旗下的铖昌科技主营T/R微波毫米波射频芯片 , 是国内唯一能够承担国家级大型发射任务的民营企业 , 其产品已经用于北斗二代导航、卫星通信等重大项目 。
T/R芯片主要用于雷达 , 特别是相控阵雷达 , 美国已将现役F-15C、F-15E、F-18E战机全面升级为有源相控阵雷达 , F22和F35则必须搭载;萨德反导系统中单个相控阵系统就有多达上万个T/R组件 。 作为核心部件 , T/R芯片预估占雷达成本的40%-50% , 足见其重要地位 。

而卫星T/R组件的性能要求更高 , 铖昌科技的收入中超9成来自星载业务 。

国金证券测算 , 到2025年T/R芯片市场规模将提升至823亿元 , 其中低轨卫星为150亿元 。
由于行业壁垒极高 , 除铖昌科技外 , 国内掌握相控阵T/R芯片的企业还有中国电科13所和55所 , 其每年出货量在10-15亿颗 , 而铖昌科技仅能达到几十万颗 , 市占率较低 。
2018-2020年 , 铖昌科技实现营收9984.78万元、1.33亿元和1.75亿元 , 扣非净利润0.49亿元、0.64亿元和0.81亿元 , 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
随着下游市场需求的爆发 , 作为我国极少数的“种子选手” , 亦是资本市场的“稀缺标的” , 铖昌科技大有可为 。
航天投入和产出的比值是1:10 , 卫星互联网对下游应用市场规模的拉动可达上万亿元 。 因此 , 卫星应用及运营服务空间广阔 。
基于北斗产业的加速落地 , 北斗星通(002151.SZ)逐渐走出了过去的阴霾 。 其业务涉及北斗产业的上中下游 , 高精度卫星定位芯片在测绘、无人机和农机领域的应用 , 卫星导航业务2021年上半年收入7.7亿元 , 同比增长24.11%;汽车智能网联实现收入6.66亿元 , 同比增长55% 。 下一代核心芯片的量产 , 北斗三号系统的全面建成 , 业绩有望继续放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