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吉利收购魅族疑云:成为贤内助,还是下一个坚果手机?( 二 )


Pro7的惨败成为压垮魅族最后的一根稻草 , 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更是让本就走下坡路的魅族变得混乱不堪 。 2017年 , 魅族创始人黄章宣布复出 , 为了将产品聚焦在中高端市场 , 黄章主导砍掉了当时的销量扛把子魅蓝系列 , 随即操刀推出了魅族15、16、17、18四个系列 。
正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 , 魅族在国内变得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 , 2017年 , 魅族的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份额还有4%;2019年 , 魅族的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份额下滑至1%;到了2020年 , 魅族的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已经不如中兴 , 只剩下0.5%的市场份额 。

如果说在魅族16身上 , 我们还能看到一丝魅族身上的执着的话 。 近两年推出的魅族17、18两大系列可以说是完全没有设计特点 , 随后推出的魅族18X甚至放弃了所谓精品路线 , 近期魅族甚至重启了此前由李楠一手打造的魅蓝系列 , 将推出的手机产品价格拉低到了699元 。
可以说 , 魅族后期的战略是黄章对于市场的一次妥协 。 魅族18X、魅蓝10这两款产品的出现 , 也证明高价位的小众手机在这个“头部效应”显著的国内手机市场确实很难生存下去 。
初升的吉利另一方面 , 吉利反而是对进军手机市场一事兴致勃勃 。
2021年9月28日 , 由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创办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宣布进军手机领域 。 该项目总部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 定位高端智能手机 。

吉利为什么要杀入已经是一片红海的手机市场 , 这可能是很多人都“不太理解”的 。 事实上 , 如果我们稍微结合一下近些年来科技圈“万物互联”的趋势来看 , 吉利的所作所为就很好理解了 。
按照“万物互联”的观念 , 未来的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都是互联互通的 。 那么吉利跨界造手机背后自然是为了与汽车业务进行协同 , 想要打通汽车和手机之间的一个生态链 。 无论是吉利造手机 , 还是小米造汽车 , 这些跨界打法背后的逻辑是想通的 。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手机厂商 , 吉利没有做手机的经验 , 要从头开始建立手机研发体系和供应链太难 。 吉利手机要出成品 , 眼下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 其一 , 就是寻找ODM厂商代工 , 诸如华硕ZenFone 7/7 Pro就是国内ODM厂商代工的高端机 , 这是最省力、成本也最低的办法 。
其二 , 则是直接花钱买下一个相对完整的手机团队 , 这也是尽快拼凑齐手机行业专业人才的一种方法 。 尽管目前国内小众厂商数量不少 , 但是很多厂商只是做低端入门厂商的经验 , 而吉利做手机的目的是冲击高端 。 结合各种现实因素来看 , 魅族显然就是那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
另外一边 , 近些年来魅族的发展也是每况愈下 。 专注于旗舰手机的精品战略 , 使得魅族手机的出货量逐年下滑 , 甚至到了要将经营重点放在配件业务和IoT业务的情况 , 即便重新推出性价比手机和低端手机似乎也无济于事 。 陷于泥潭的魅族 , 和求贤若渴的吉利 , 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
最重要的是 , 对于吉利这种汽车厂商而言 , 智能车机和智能手机在本质上是趋同的 。 收购魅族不仅可以推动手机业务的发展进度 , 也能推动吉利的智能车机更好地发展 , 车机更好地发展就能够推进智能座舱水平的不断提升 , 从而帮助吉利提升智能电动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
魅族没了 , 吉利能成功吗?从市场的角度来看 , 对魅族来说 , 被收购或许不是一件坏事 。 根据IDC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手机市场报告显示 , 2020年Q3 , 国内五大手机厂商一起拿下了88%的市场份额 , 而魅族、中兴等“Others”厂商们能分到的只有12%的市场份额 。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 , 小型厂商关门大吉早已不是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