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民真的很抗拒付费阅读吗?( 二 )
以付费新闻为例 。 1997年 , 《华盛顿邮报》率先实行在线阅读付费 , 开启了数字新闻内容付费的新时代 。 互联网为传统纸媒行业带来了一轮新的技术革命 , 在重塑了用户的消费习惯之后开始大范围地抢夺原本属于传统纸媒行业的用户 。
——2015年《纽约时报》的付费数字订户突破了百万;到了2018年 , 美国有近八成的新闻媒体在线上设置了付费阅读模式 。
等到被正式引进国内 , 付费新闻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 中国的新闻读者们已经很清楚:好内容不可能永远免费 , 总需要有人来分担成本 , 而这个“人” , 就是读者自己 。
国内媒体的数字内容付费可以追溯至2007年的温州日报报业集团 。 2007年4月8日 ,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数字报纸网上发行营销系统”开始应用 , 旗下《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通过温州新闻网上线 , 施行收费制 , 成为国内首份收费的“数字报纸” , 发行量最高时超过了5万份 。
文章图片
但并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与当时的“一报一网”战略 , 让这种收费尝试只维持了三年就草草收场 。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郭天乐曾经对这个尝试进行过总结 , 认为一般的综合性报纸内容“根本就不值钱” , 普通读者没有必须花钱买信息的欲望 , “社会上也没有形成数字报纸收费的氛围” 。 当时的读者也在网上发出了不理解的声音 , 认为只有少设障碍 , 多提供免费的信息才能吸引更多的人 , “不是任何事情都是商业化的 。 ”
此后 , 《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环球时报》等也开始数字内容付费实践 , 也多以停止收费告终 。
像《财新》这样在商业意义上取得成功的付费阅读媒体 , 是少数 。 据国际报刊联盟(FIPP)发布的《2021全球数字订阅报告》数据显示 , 在新闻付费订阅数的全球榜单中 , 来自中国的财新以70万付费用户位列第10” 。
当然 , 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财新》的成功 , 理解为在付费新闻领域里“占坑”比较早 。 毕竟在推行全面付费之前 , 财新已经开始了部分内容付费:除了线下发行的纸质版 , 《财新周刊》数字版一直实行收费制 , 定价为298元/年 。 2017年 , 财新传媒宣布全平台正式全面收费 , 一年后 , 其付费内容产品“财新通”累积付费个人用户超过20万 。 当这个积累遇到更成熟的付费环境 , 成功就显得水到渠成 。
在财新传媒副总裁康伟平看来 , 财新通的核心是一个新闻内容产品 , 因此商业上的表现和新闻本身的周期有很强的关联——在社会热点事件或者重磅调查报道推出时 , 用户增长相对比较快 。 “(付费订阅的增长)减轻了在广告营收上面临的压力” , 付费订阅也进一步提高了用户对优质内容的期待 , 这要求媒体机构必须努力持续产出有价值的报道 。
文章图片
再以网文市场为例 。
【中国网民真的很抗拒付费阅读吗?】2003年 , 主打玄幻文学的起点中文网(以下简称起点)创立 , 在当时完全被免费充斥的互联网生态中 , 起点却选择了一条近似赌博的道路——向读者收费——从起点的视角出发 , 单纯的兴趣激励不利于保证作者的创作持续性 , 只有以直接的“变现”利益驱动 , 为供应端提供最需要的保障 , 作者才能持续、稳定地为用户提供好的作品 , 从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行业之困 。
这一年 , 起点站在互联网流量飞速增长的跑道上 , 正式推出了第一批VIP电子出版作品 , 2分/千字的付费阅读制度也开始成为行业标准 , 付费阅读模式也被认为是可以原创文学网站最重要的三个问题的关键答案 , 即作者有动力、自己能赚钱、有效防止盗版 。
- 中国联通|送女友必备良品!GPD P2 Max升级版本来了
- 三星|“韩式营销”进攻中国市场!三星打头阵,宣布重返目标直指华为
- nlp|IDC预测,未来大部分中国企业将拥抱或者接受人工智能
- 英特尔|英特尔太良心!中国特供版i5-12490F可超频接近5.8GHz
- 6g|4小时3颗卫星,中国6G引领全球
-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是怎么把宽带垄断地位让给了中国移动?
- 三星|“铁了心”要重回中国?国际巨头传来消息,华为又要被趁虚而入?
- iPhone|强烈不建议买64GB iPhone的3个理由,过来人:真的淘汰了
- 华为|华为大举投资中国芯片企业,耗资数10亿美元提升自研能力
- 华为公司|华为大举投资中国芯片企业,耗资数10亿美元提升自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