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杆|为什么单列视频信息流更无脑?( 三 )
- 在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斯金纳将鸽子放入装有操纵杆的笼子里,只要压动操纵杆,鸽子就能得到食物。和上述实验中的老鼠一样,鸽子很快就发现,压动操纵杆和获得食物这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斯金纳做了一点儿小小的变动。这一次,鸽子压动操纵杆后不再是每次都得到食物,而是变为间隔性获取。也就是说,有时能得到,有时得不到。斯金纳发现,当鸽子只能间隔性地得到食物时,它压动操纵杆的次数明显增加了。多变性的介入使得它更加频繁地去做这个动作。
- 多变性会使大脑中的伏隔核更加活跃,并且会提升神经传递素多巴胺的含量,促使我们对酬赏产生迫切的渴望。
这种隐性特征,可能连算法自己都无法解释,甚至也并非故意为之。它叫多变的酬赏,它叫人性:我们在得到和得不到之间,反复横跳,就像实验中不吃不喝的白鼠、贪得无厌的鸽子。
还是开头那句话——时代在变,不变的是我们在上下内容的隔层中,对未知内容赌徒般的期待。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娱乐产品目的就是给用户带来快乐。只要确保其内容倡导健康和美好,产品设计上有意识地提醒用户时间的流逝,让用户放下手机缔造美好生活,就能获得长期的成功。
相比之下,双列因为沉浸感的丧失,上瘾性就弱了很多。
四、短时长内容抑制反思人为什么喜欢看电影?因为它给人带来三种愉悦。
- 感官的愉悦:动作的兴奋、摧毁的快感、强烈的情欲、嗜血的杀戮、恐惧的感觉
- 代入的愉悦:你对角色产生认同,随着角色进入另一个世界
- 反思的愉悦:角色和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电影想要传达的隐喻和类比,共同产生了比表面看来更深刻、更丰富的含义
在如此短的时长里,内容鲜具整体性和逻辑性,只能给用户带来感官和代入的愉悦,这两者都是下意识的、「不过脑」的。
最后唠一些个人看法。有人可能会问:单列视频就是最终形态了吗?
单列虽好,可不能贪杯哦——它不适合所有 APP。比如微信和资讯 APP 在使用的时候,多少有些缝合痕迹。
即便它们通过 A/B 实验,成功缝合上线。但「功能不出圈」仍然困扰着他们。
为什么?因为用户使用场景不统一。
单列是一个无脑序列,和效率互斥。在效率场景塞一个无脑场景,自然就没那么丝滑。毕竟用户在托付信任之前,所做的心理准备大于我们的想象。
我更建议在效率场景中,复刻一个效率场景,可以参考今日头条微头条的UI。这里就不展开了。为什么社区 APP 还在使用双列场景?
我认为社区最重要的是「氛围」。
单列信息流更像一个秀场,而非一个有烟火气的圈子。要想让用户快速感受到氛围并加入,需要快速呈现大量内容,给用户一个明确的认识:「哦,是这样一个地方」。要一览无余,要全画幅。
双列目前是让用户感受氛围的一个有效方式。
- 鄙视|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为什么科技越发达,人类反而活得越累?
- iphone13|苹果公司一分钱不给,为什么QQ要iPhone在线?
- 机器人|苹果为什么值三万亿,不就是卖手机和笔记本吗?
- 物联网|都是远距离非蜂窝通信协议,为什么不用LoRa、WiFi,而是用ZigBee
- 设计师|为什么说人人都是设计师?
- 为什么你的支付宝芝麻分信用不涨?
- 旗舰机|为什么宁愿买高配千元机,也不考虑低配旗舰机?3点原因太真实
- ocr|为什么说OCR技术是实在智能RPA的眼睛
- 太阳能热水器|一夜“消失”的太阳能,为什么突然就不“火”了?三点原因很实在
- oracle|甲骨文这么好的名字,为什么让一个外国公司给注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