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从供应链等维度,看生鲜电商的基本逻辑和方向( 四 )


那么 , 对于“食”来说 , 原来是自己种菜、自己做饭;后来种菜社会化 , 变成自己买菜、自己做饭;现在随着外卖和快餐的崛起 , 现在是大部分自己买菜、自己做饭 , 小部分直接外卖和快餐 , 即“做饭”的小型社会化;预计未来“做饭”也要社会化大生产 , 买菜做饭将成为历史 , 食材将由社会化大工厂生产加工为预制菜或鲜食 , 由家庭或餐馆简单加热即可食用 , 口味基本与现场加工相同 。 就像成衣零售替代了布匹和裁缝零售 , 预制菜和鲜食零售将替代毛菜毛果等生鲜食材零售 。
其次 , 从生鲜供应链全链路效率来看 , 不解决非标短保问题 , 大规模经营生鲜就无法应对非标采购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非标分级分选的激励机制问题 , 因此 , 只有解决生鲜标品化问题 , 生鲜的规模化经营才能成为可能 。 至于在生鲜供应链的哪个环节进行标品化 , 要根据具体品类特性和供应技术来定 , 对于有独特价值的特色大品 , 可以选择在供应链前段进行产地标品化 , 在产地完成分级分选和规格化包装 , 提升后段供应链效率 , 但产地标品化往往需要ToB和ToC一体化 , 才能有足够的规模 , 实现规模效应;对于日常民生果蔬品类 , 则可以选择后段销地标准化 , 降低前段运营难度和成本 , 销地标品化则需要央厨和工厂的深加工 , 所谓餐饮零售化 , 提升标品化深度和颗粒度 。
再次 , 从价值创造来看 , 零售主要是靠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通过货物的时空转移来创造价值 。 生鲜品类的价值密度较低 , 单纯时空转移所创造的价值增量不够 , 需要在时空转移的基础上 , 增加营销和加工的深度 , 来提升生鲜品类的价值增量 , 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 , 所谓制造型零售 , 自有品牌或联合品牌(OEM/ODM)等 。
生鲜电商未来发展要超越菜市场层面的低社会化竞争 , 要面向社会化大生产的“食”的社会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 流量互用复用;ToB和ToC相结合 , 追求规模效用;产地标品化和销地标品化相结合 , 提升供应链效率;制造型零售和餐饮零售化相结合 , 为厂商和消费者创造价值 。
作者 | 褚建新
来源 | 物流沙龙
转自网络 , 如有侵权 , 联系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