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北交所扬帆起航,给创业公司一份IPO理性规划指南( 三 )


设立北交所之后,就形成三个交易所并存发展的状态,包括上交所(主板、科创板)、深交所(主板、创业板)、北交所。每个交易所都有自己的清晰定位,定位之间既有差异又略有交叉,这就为企业上市提供更多的空间和选择。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注册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发行上市机制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将进一步提高,也将更适应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让创新型企业享受到更好的资本市场服务。
3、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市场定位与对比
再对比一下北交所和创业板、科创板的定位差异。科创板强调科创属性,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六大行业。对于科创属性有“4+5”的指标,重点支持“硬科技”上市,实践中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判断。
创业板的定位是面向“三创四新”,包括创新、创造、创意,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申报项目的行业分布相对综合。
北交所在企业筛选的导向性方面,服务对象主要是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包括但不限于“专精特新”企业。北交所服务的企业规模可以小(市值不一定低),但一定要有未来、要有潜质,比如人工智能、智能驾驶、生物科技、商业航天、集成电路、SaaS等就比较适合北交所。
北交所规则体系详解:从首发,到再融资和持续监管
我们先归纳一下北交所规则体系的核心内容。
融资准入方面。允许亏损企业上市,在盈利能力、成长性、市场认可度、研发能力等方面设置多元化的上市条件。包容性是北交所最核心的特征,也是希望大胆提倡和有所突破的地方,就是把选择权和定价权真正交给市场,让具有核心技术但是商业模式仍需打磨的创新公司能够在北交所的支持下发展壮大。
交易制度方面。此前新三板被质疑比较多的问题是流动性比较差。此次改革,北交所、创新层和基础层的投资者门槛分别调整到50万、100万和200万,北交所投资者门槛已经和科创板拉平。从北交所开市首周表现来看,流动性问题得到很大改善。当然更重要的是,北交所要吸引到真正优质的、面向未来的上市企业,在北交所慢慢聚集、形成氛围,那么北交所交易的活跃度就会慢慢起来。而接纳这些公司又有赖于在准入方面对包容性的坚持,二者相辅相成。
持续监管方面,北交所与沪深交易所相比进行了一些差异化的安排,基本原则是“宽严相济”。在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股权激励、股份减持等方面都有一些更灵活的制度安排,非常契合中小企业的特点。
退出方面的制度安排也非常好。北交所上市是层层递进,退市相对来说也是风险缓释的过程,“有进有出”、“能进能出”。不符合北交所条件,可以退到创新层或基础层继续交易,也避免了直接退市对投资人的伤害。
北交所的市场联接方面也体现出开放性。除了保留转板机制,在新三板挂牌满一年的创新层企业,在上市板块的选择方面依然是开放的,可以到北交所IPO,也可以到沪深交易所IPO。
接下来,我们再围绕几个创业者比较关心的规则要点具体来介绍。
1、首发条件
发行条件方面,北交所IPO必须先在新三板挂牌满12个月,进入创新层之后就可以申请。在此期间,企业可以进行上市辅导、备案、验收、申报材料准备等工作,北交所IPO平均审核时间在3-4个月,如果充分利用好时间,北交所是可以给企业提供更早上市机会的。
资产规模要求发行人最近1年期末净资产不少于5000万。公众化水平要求公开发行股份不少于100万股,发行对象不少于100人,公开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发行后股东人数不少于200人,公众股东持股比例不低于公司股本总额的25%或者10%(股本总额超过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