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新风向|资本围猎虚拟人:腰缠万贯,无家可归( 二 )


36氪新风向|资本围猎虚拟人:腰缠万贯,无家可归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NExTStudios
其次 , 数字型超过全息型——成本仍然是最大的问题 。 打造了虚拟偶像“集原美”的摩塔时空创始人刘勇告诉36氪 , “一场全息虚拟演唱会的成本大概在2000万上下 。 ”相比之下 , 打造了柳夜熙的创壹视频联合创始人兼CEO梁子康则表示 , 一条柳夜熙爆款短视频的制作成本“不到上百万” 。 柳夜熙发布的第一条视频播放量达360.5万 , 相当于国家体育场“鸟巢”固定座位的45倍 。
XR型则受制于有限的出货量(特别是在国内) , 目前更少见于数字型和全息型 。
36氪新风向|资本围猎虚拟人:腰缠万贯,无家可归
文章图片
获字节跳动投资的虚拟数字人“李未可”即是XR型虚拟人
最后 , IP类超过非IP类虚拟人 。 非IP类(功能型、学术型和身份型)虚拟人受限于与具体场景的融合 , 技术门槛更高 , 也需要更长时间的过渡 。
当我们把这些前提进行整合 , 就可以得出一个符合直觉的结论——在虚拟人行业的早期阶段 , 走在最前面的一定是真人驱动+数字型+IP类虚拟人 。 如果把这三个条件进一步细化为:真人展示、通过手机就能看、有人设、有作品 , 那么不难做出判断 , 最适合这类虚拟人的工作 , 一定是当网红/KOL 。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 目前知名度最高、商业能力最强的虚拟人 , 都“生存”在哔哩哔哩、抖音和小红书上 , 其商业模式与真人网红并没什么区别 。
二次元形象的虚拟人因为对面部表情精度的要求不高 , 因此多了一份直播打赏的收入 , 而超写实虚拟人大多还做不到高质量的绑定和实时动画制作 , 因此只“活”在短视频和精修图里 , 以接广告赚钱为主 。
“虚拟人的内容生产主要包括三部分:模型制作、绑定、动画制作 。 ”NExTStudios新技术研发中心副总监葛诚对36氪说 。
“模型制作说白了就是模型师的手下功夫 , 一个好的模型师就可以做出非常像张国荣或邓丽君的虚拟人模型 。 ”葛诚说 , 但如何让“张国荣”或“邓丽君”动起来也不出戏是很难的 , 这就要考验“绑定”能力 。 等模型与绑定都完成 , 就需要动画制作 。 虽然前期借助优质动捕设备可以拿到基础比较好的动画 , 但衣服、头发、皮肤等还是需要动画师参与制作 。 虽然业界已经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 , 但是成本仍然不低 。
二次元或卡通形象的虚拟人在这三个关键环节的制作难度都比超写实虚拟人要低得多 , 它们的表情精度更低 , 动画制作、实时渲染难度也更低 , 业界基本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工业制作管线 , 因此你也能看到它们在实时互动上比超写实虚拟人更进一步——二次元虚拟人可以常见于直播间 , 而超写实数字人只能常见于短视频 。
但不论是二次元还是超写实 , 目前大多数虚拟人仍然无法脱离“真人驱动+数字型+IP运营”的窠臼 , 也就无法拥有自己的灵魂 。 在技术与场景的难题解决前 , 虚拟人并没有创造新的产业 , 只是抢走了一小部分人类的生意 。
做个虚拟人:当网红最贵的一种方式
虽然虚拟人已经伴随着元宇宙概念的走红成为投资圈热门赛道 , 但目前为止几乎没有权威研究机构对虚拟人产业的规模做出预测 。
当我们在谈论虚拟人时 , 我们在谈论什么?是一个永不会塌房、不会衰老的明星 , 一个可以持续开发的IP , 还是未来元宇宙中人人都掌握的数字身份?
当36氪与不同的创业者、投资人谈论虚拟人时 , 常常会感觉大家的“字典”版本并不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