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性到定量,遥感技术“进阶式”( 三 )


我国定量遥感水平如何
保持国际领先 , 未来仍要加油
我国定量遥感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 , 在李小文院士等前辈科学家的推动下 , 一直保持在国际领先地位 。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行业部门对遥感日益旺盛的需求以及遥感科技工作者对学科发展的不断推动 , 我国势必稳步从定量遥感大国向定量遥感强国迈进 。
那么 , 未来的中国定量遥感研究会怎样发展?笔者认为可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更加重视科学目标明确的我国自主卫星计划的提出 。 目前 , 国产卫星更多地仍然在模仿和跟跑的道路上 , 从卫星观测模式、载荷设置、载荷成像(观测)体制等方面仍有大量模仿的痕迹 。 固然 , 对业务运行的卫星而言 , 这意味着更稳定、可靠性更强和可复用的数据更多 。 但对科学研究而言 , 则意味着新型观测数据更少 。 类似CASEarth、高分五号(部分载荷)、碳卫星、水卫星等由科学家用户以特定科学问题为驱动 , 主导进行的卫星计划应该更多地被支持 。
同时 , 应更加重视国产卫星数据产品面向国际用户的开放 。 经过载荷研制、地面验证、国产卫星共性产品生产等多方共同努力 , 将国产卫星数据定量产品的质量稳步提升后 , 更需要面向国际用户进行开放 , 这既是我国科技自信的表现 , 也是通过吸引更多国际用户使用产品从而提升我国遥感卫星产品国际影响力的具体途径 。
再者 , 应更加重视定量反演的“两端” 。 地表辐射前向模型是进行定量遥感反演的基础 , 我国科研人员在地表辐射前向模型的改进、集成和应用方面居于国际前列 , 在针对复杂场景、新成像体制、新遥感模式的前向模型提出方面还需要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 。 定量遥感反演产品是直接面对科学家用户和行业用户服务 , 和其他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样 , 产品质量、产品使用说明、对用户的技术支持、产品不确定性和区域适用性等均需要同步提供 , 以便各类用户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
《光明日报》(2022年03月03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