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天宫课堂”神奇实验背后的奥秘( 二 )


中国科技馆中国空间站科创体验基地辅导员吴彦旻告诉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 这个实验对这个过饱和溶液的状态要求比较高 。
为啥容易失手还非要选这个实验呢?吴彦旻透露 , 这是为了引出叶光富展示的“宝物”——无容器材料实验柜 。 他幽默地说 , 授课专家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 , 把这个实验柜比作西游记里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
吴彦旻介绍 , 通常熔炼物质都需要使用容器承载材料 , 就是坩埚 , 往往因此会引入杂质 , 在材料凝固过程中 , 会受容器影响 , 导致实验取得的数据不准确 。
“无容器”就是不用容器承载 , 使物体在悬空的状态下实现熔炼的过程 。 再回头看亚平老师的实验 , 溶液球飘浮在空中 , 这次并没有使用固水环 , 和地面最大的不同是 , 材料在悬浮条件下完成了结晶变化 。 同样没有使用容器 , “天宫课堂”还向大家展示了 , 无容器柜用激光加热合金小球到熔融状态以及再辉现象 。
“容器对材料的生长影响还是挺大的 , 因为在材料生长的过程中容器的形状 , 它表面的结晶度 , 表面的粗糙度 , 对材料的晶格结构、缺陷、纯度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红祥进一步解释 , 特别是一些多元的合金 , 比方说两元或三元合金 , 由于它的浓度不一样 , 在地面上做的时候它会分层 , 在微重力环境下 , 它这方面的影响没有了 , 如果再把容器的影响去掉的话 , 就有可能长出纯度更高、结晶度更高、结晶更好的材料 。
太空水油分离基本靠“甩”
在地面上 , 受重力影响 , 密度不同的水和油会出现分层现象 。 而在太空中 , 水和油分离的现象显然不同 。 王亚平老师将装有水和油的小瓶用力摇晃后 , 水油并没有分层 , 而是依然混合在一起 , 直到叶光富老师的“人工离心机”启动 , 才将水和油成功“甩”分层 。
太空的微重力环境怎么来的?人们的第一感觉是去了太空当然就失重了 , 地球引力够不到了 , 真的是这样吗?
吴彦旻笑着回答:“咱可能小瞧地球大大的能力了 。 ”他算了一下 , 空间站离地的高度大约400公里 , 这个是重力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 分母就是地球半径的平方 , 计算得出 , 空间站轨道高度的重力水平并没比地面低太多 , 大约是地面重力水平的88.5% 。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吴彦旻解释 , 空间站微重力的成因和它的飞行速度有关 , 目前公布的天宫空间站的飞行速度是7.68公里每秒 , 差不多是步枪子弹速度的10倍 。 这么快的速度如果没有什么力量拉着 , 那妥妥地就飞向宇宙了 。 此时尚存的88.5%的重力正好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向心力 , 保证空间站既没有飞离也不会坠落 , 它老老实实地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
那为啥都要说微重力 , 而不是零重力呢?吴彦旻说 , 首先 , 地球不是一个理想的均匀球体 , 本身形状就不是 , 各部分的密度也不一样 。 它拉扯空间站的力道就有波动 。 其次 , 受空间站机动能力和稀薄大气的影响 , 空间站也很难做到速度恒定 。 此外 , 空间站是个复杂的机器设备 , 上面有各种仪器在运动 , 航天员每天还有大量的运动处方任务要完成 。 他说:“把空间站的环境描述为微重力是非常准确的说法 。 ”
“液桥”实验操作简单原理高深
相比其他实验 , “液桥”实验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 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是怎么被选上天的呢?
王亚平在太空用水搭起一座“桥” , 相比于地面主课堂上同学们手里微小的液桥 , 她在空间站中的液桥可谓巨大 。 “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中国科技馆科普讲师团副团长、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揭秘 , “天宫课堂”实验设计有三条基本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