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分|大比例裁员、单日500万人求职,互联网招聘“聊”出新故事( 四 )



【跑分|大比例裁员、单日500万人求职,互联网招聘“聊”出新故事】而58同城内部内鬼盗窃账户 , 非法获取求职者简历的信息也曾经被披露 。

行业已经看到了Monster模式相当鸡肋 。
于是另一种可能 , 也就是“社交招聘”被摆上了牌桌 , “万物基于社交” , QQ的这句口号放在互联网招聘同样适用 。
如今无论是主打职场社交的领英、脉脉 , 还是聚焦垂直招聘的拉勾 , 又或者是猎头招聘的猎聘 , 这些app在产品功能上都脱离不了“聊”这一环节 。
及时聊天除了是高效匹配人才的方法外 , 也代表着平台模式的演进 , 是双边效应到网络效应运用的模式演进 。
在此市场逻辑下 , 招聘APP的市场价值 , 取决于用户之间互动的活跃程度、互动产生的交易 , 以及互联网公司从互动和交易中获得的收益 。

相比于之前的双边效应 , 网络效应的可以说是对传统招聘平台的降维打击 。
去年秋招 , 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一份“公司作息表” 。
这份在线文档收录了包含腾讯、阿里、字节跳动在内共计1300多家企业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上的作息安排 , 细化到上下班时间、午晚餐时间、一周工作天数、新人是否需要提交周报或日报等 。
该共享文档上线不到三天 , 浏览量便突破10万 , 同时在线浏览人数突破千人 。
而后在线文档的收录项目随着流量持续扩展 , 是否为边缘部门?领导是否PUA?卷不卷?

今年2月18日 , 被外界称为“互联网大厂茶水间”脉脉推出公司点评系统 。
春招开始前 , 脉脉又推出了“职得去”榜单 , 如团队氛围榜、最无年龄焦虑公司榜等 。

旨在通过“点评内容+榜单聚合+职位”的方式 , 帮助求职者找到优质工作 , 优化互联网人才市场的供需匹配 。
对比以前单纯的企业和打工人的双边信息交流 , 打工人和打工人、打工人和企业共同构成信息网络更具价值 。

三、互联网招聘出路何方?
2011年移动互联网的列车向人们缓缓驶来 , 3年后Boss直聘喊出了“找工作 , 和老板谈”的口号 。
在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前3年 , 行业普遍认为 , 找工作是在办公室发生的事情 , 又很低频 , 无法在移动端实现 。
Boss直聘出现 , 赶上了移动端与算法的列车 , 中国的互联网招聘有了从“投简历”演变到“聊工作”的土壤 。

2014年适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 一批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 对于中小企业老板来说 , 找工作真的就是和老板谈 , 毕竟创业小老板身边可能连一个HR都没有 。
BOSS直聘也借助这波红利成功从竞争激烈的在线招聘市场中突围 。
不仅如此 , 虽然找工作是个低频行为 , 但在求职者找工作期间 , 对招聘软件的使用强度是很大的 。
在高强度的使用中 , Boss直聘的核心直聊功能 , 也在算法浪潮下日渐高效了起来 。 企业挑选求职者 , 求职者也挑选企业 。
当BOSS直聘首度突破1000用户时 , 公司就做出了给数据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涨薪的决定 , 薪资架构对标百度、今日头条等技术大厂 。

在还没有推荐算法这个概念时 , 他基于对招聘业务的理解 , 将策略和Java混在一起 , 认准了就是要走“推荐” , 而不是“搜索”的路 。
过去单向的求职便成了一种双向匹配 , 信息交换和筛选的效率和颗粒度提升了 。
而且平台也有机会通过脱敏行为数据 , 越来越“懂”一个求职者、招聘者 , 从而精准地向对方推荐 。
移动端带来的另一个突破是招聘服务的普及 , 传统招聘平台 , 其实服务的仅仅是很少一部分拥有HR的公司与城市白领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