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的公司要求被裁员工离职后 , 要在朋友圈发文歌颂老东家 。
一位网友爆料称 , 自己公司要求被裁员工在朋友圈转发一篇赞美公司的短文 。 这篇短文从头到尾 , 都是对公司的“彩虹屁” 。
瞧瞧 , 裁员这种“丢饭碗”的“丧事” , 摇身一变就成了“学业有成”的“喜事”;被裁员工不仅没被抛弃 , 反而应该“感恩戴德” , 在公司“寒窗数年” , 如今破茧成蝶了属于是 。
媒体:让员工带着体面与尊重离开对此 , 有媒体评价互联网企业将裁员说成毕业称 , 裁员行为本身并无过多指摘之处 , 但对于多数遭到裁员的员工来说 , 突然失去一份工作终究不是值得高兴的事 。 用“毕业”形容裁员 , 就如同用一根针戳进他们心里 。
在劳动关系维系期间 , 同事之间模糊上下级界限、互称“同学” , 但当这段关系面临终结 , “谈感情”就是推卸责任 , “恭喜毕业”就是一种虚伪的幼稚病 。 企业与其玩弄语言话术 , 不如努力体现担当 , 尽量不因自身发展策略失误而影响普通员工的生计 , 即便不得不辞退一些人 , 也让他们带着体面与尊重离开 。
对于媒体这番评价 , 大量网友也表态支持 。
网友们均认为 , 用“毕业”形容裁员是对员工的不尊重 , 甚至是侮辱和嘲讽 。
还有网友调侃称 , 互联网公司这种“黑话”其实并非个例 , 早已有之 。
互联网裁员叫法进化史:从末尾淘汰、优化 , 到毕业网友这番调侃道出了互联网公司的“潜规则”:用看上去优雅、舒适的形容词掩盖裁员的本质 。
其实 , 公司对裁员的描述 , 多年来的确有一套发展逻辑 , 且在不断进化、运用了语言艺术 。
一、末位淘汰
早期 , 裁员被称作“末位淘汰” 。
末位淘汰是公司管理中的一部分 , 其理念起源于西方 , 是一种激励机制 。 这种机制最早出现在学校 , 根据学生每年考试成绩 , 淘汰掉处于末位的学生 , 以保证较高的升学率 。
此后 , 美国通用公司将末位淘汰激励制广泛应用在公司管理中 。 其前CEO杰克·韦尔奇提出“活力曲线”和“强迫排名体系” 。
所谓“活力曲线” , 即公司每个部门管理者每年都要对自己的员工进行评估 , 要挑出20%明星员工 , 70%活力员工以及10%落后员工 。 所谓“强迫排名体系” , 即要不间断地裁掉位于末位10%的员工 。
这种管理方式 , 的确让通用公司获得巨大收益 , 于是引发全球大量企业效仿 。
而我国比较早实施末位淘汰制度的公司 , 则是一家推崇“狼性文化”的知名企业 。 该公司的末位淘汰率为5%至10% , 并且其创始人曾表示 , 要一直采取末位淘汰制 , 只有淘汰不优秀的员工 , 才能把整个组织激活 。 甚至为了公司 , 自己也可能被淘汰 。
逐渐的 , 很多企业一提及裁员都说自己是“末位淘汰” 。
比如几年前 , 当某些公司被曝光裁员时 , 公司对外界的表态均称“末位淘汰” 。
二、优化
或许是因为“末位淘汰”这个词听上去不那么“顺耳” , 后来裁员又被形容成“优化” 。 这类声明的特点往往是先否认“裁员” , 强调只是“人员优化” 。
近年来 , 用“优化”形容裁员几乎已成业内共识 。
三、结构优化、向社会输送人才
公司将裁员形容成“末位淘汰”、“优化”姑且算作公关表达 , 但说起来 , 要论高情商 , 还得看圈里那几位大佬们 。
比如前面提到的提倡狼性文化的公司创始人 , 他对裁员的“黑话”叫法是:放弃平庸员工;
- 美国|钠离子电池15分钟快充80% 宁德时代入选“最有影响力的100家企业”
- 孟晚舟|只因一个“天价”胸针,孟晚舟被网友怼得“体无完肤”,凭什么?
- 联想|联想不再受“歧视”,18GB+640GB低至4999,国人都爱抢
- find x|准备“入坑”Find X5 Pro水蓝素皮版?先看真实体验报告
- CPU|手机来电显示“未知”是什么情况?接听会扣很多钱吗?看完就懂了
- 网络|为网络直播设“红绿灯”很有必要
-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一把“肝形椅子”|日本设计师发明“肝形椅子”
- 火星|星空有约:5日晨火星“合”土星上演“双雄会”
- 诈骗|无业女子自称“王母娘娘”:诈骗487万
- “大锤”向美国科技巨头砸去!欧盟监管机构终于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