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四小龙”云从科技的上市之路又有新进展。|“ai四小龙”云从科技2025年扭亏为盈( 三 )
不过 , 云从科技正面临客户集中度升高的局面 。 招股书显示 , 2019年~2021年 , 前五大客户集中度分别为51.83%、27.92%和69.58% 。 过于依赖少量大客户 , 云从科技的未来可持续经营性恐面临考验 。
文章图片
以G端客户为主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 一方面 , 可能会导致云从科技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回款周期长、应用场景较为有限;另一方面 , 庞大的商业消费市场可能会归入竞争对手麾下 。
商业大环境挑战诸多、资本市场风云变幻 , 孰能在应用领域找到突破口 , 就能够穿越谷底 。 正如云从科技副总裁杨桦在2021年12月接受采访时表示 , 从“云端”落地才是AI的归宿 。 更好地寻求研发和商业化、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平衡 , 成为云从科技未来的必修课 。
AI行业降温 , 云从何处去?
AI行业的投资热潮 , 已渐由狂热趋于理智 。
随着技术普及、竞争加剧 , AI行业的泡沫早已蔓延到技术层 。 然而由于短期回报率不佳和“实体清单”的打压 , 硬科技的资金正加速流向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高速发展的领域 , AI经历断崖、走下神坛 。 这对于依赖融资的独角兽来说并不好过 。
内忧外困下 , 行业内卷愈发激烈 。 互联网巨头及传统软硬件厂商早已入局 , 在人才、研发、资金和客户方面俱碾压独角兽;“AI四小龙”所能仰仗的或许只有落地经验和应用积累 。
然而 , 目前AI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严重 , 尤其是“AI四小龙”之间业务交织重叠 。 从本质上来说 , AI是一种底层技术 , 机会在于如何与各领域深度结合 。 「不二研究」认为 , 对于云从科技而言 , 找到差异化领域并深耕其中 , 将是其实现扭亏为盈以及构筑护城河的根本 。
事实上 , 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在错位竞争上走的更远 。 商汤科技向并购投资方向倾斜 , 努力扩大朋友圈;旷视科技侧重供应链物联网 , 寄望在细分赛道发力;依图科技定位技术要求更高、挑战更大的AI芯片 , 走软硬件结合的生态闭环路线;而云从科技仍然在安防与金融方向发力 , 此两者早已是AI应用落地的必争之地 , 独特性不足 。
此外 , 研发费用的增长趋势已让云从科技不堪重负 。 招股书显示 , 2019年~2021年 , 云从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54亿、5.78亿和5.34亿元 , 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56.25%、76.59%和49.67% 。 在竞争加剧、研发内卷的行业大势下 , 研发费用或还将持续增长 。
文章图片
通过增加研发投入 , 尽可能拓宽护城河仍是AI行业的普遍共识 。 而在商业化尚未完全落地的前提下 , 不断增加研发投入 , 云从科技注定短期内难以改变亏损现状 。
高额的股权激励也给业绩带来不小的压力 。 2019年~2021年 , 云从科技分别确认股份支付费用2.31亿、1.90亿和1.77亿元 。
此外 , 销售费用率也在摊薄净利润 。 2019年~2021年 , 云从科技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8.29%、36.28%和26.05% , 高于可比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
文章图片
在越来越难获得资本青睐、自身无法造血的情况下 , 留给云从科技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 降本增效愈发成为竞争力的体现 。 除了安防和金融外 , 汽车、医疗、教育等场景仍是AI商业化落地的“深水区” , 算法成熟度或应用落地规模都仍然较低 , 是未来值得深耕的新方向 , 也是差异化打法的着力点 。
投资退潮后 , 云从科技的盈利改善只能回归自身 。 这不仅在于自身技术的突破 , 还在于数据采集环境的完善、应用场景的大规模拓展与成熟 。 这一切并非短期内能解决 , 但唯有凭此 , 才能在市场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 。
- Rec Room|开拓品牌合作新模式,「Rec Room」MrBeat T恤“0元购”活动开启
- 进击的成人职业教育,知乎的“慢公司”快起来了吗?
- 美国首个赴国际空间站的“全私人”宇航团队返回地球
- 李女士|13岁少女玩狼人杀游戏花光3万多积蓄 妈妈痛哭“那是给老人治病的钱!”
- 电商|电商会员涨价进入快车道 “省多少”不能是笔糊涂账
- 4月25日|Honda中国发布“e:N品牌宣言”,首款车型4月26日上市
- 元宇宙视界|ZARA联手ZEPETO!传统服饰品牌“八仙过海”进军元宇宙
- 暴雪|苹果高兴早了?任正非再出“杀手锏”,华为P60或将全面国产化
- 钛媒体App4月25日消息|海信发布120吋全色激光电视,119999元开启百吋大屏“价
- 苹果之后,小米成了“薅羊毛”的下一个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