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在近代历史上,“新文化运动”兴起时,诸多文化经历改革,汉字也不例外,那时出现不少对汉字有所研究的知识分子,刘半农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
他曾发明一个汉字,从今日的角度看,贡献非凡,但在当时,他却因为这一个字,被中国女性骂了整整三年!
刘半农创造了哪个汉字,为什么当时的女性都一致反感?
文化先驱,自强不息1891年5月29日,刘半农出生于江苏江阴 。
刘半农的家庭属于知识分子行列,虽然清贫,但因父母栽培,自小就深受文化熏陶,六岁便能吟诗作对,聪明灵慧,十六岁时进入常州府中学堂读书,成绩一度优异 。
1911年,刘半农在母校任教师,彼时辛亥革命爆发,刘半农见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遂投身革命 。
辛亥革命过后,刘半农为求生计,到中华书局做一名编译员 。
以经历来看,刘半农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不足,“学历”不高,但他的文化水平却很高,只因他自强不息,勤奋好学 。
在中华书局工作时,刘半农先后在《时事新报》、《小说界》上面发表数十篇小说作品,有的是自己创作,有的则翻译自外国名著而来,如安徒生、小仲马、高尔基等人的作品 。
从康有为发动“维新变法”开始,中国大地上的风气面貌就经历过一次变化 。
后孙中山以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国内酝酿着一股生机,再到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以笔撰写文章引导社会风气,“新文化运动”便顺势到来 。
该运动旨在反对封建主义,从思想上解放国人,因而对诸多传统文化作出批判,致力于改进文化,使国人接受到新文化的熏陶,经历一次思想洗礼,是为“思想解放” 。
刘半农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 。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开端,从那时起,刘半农,李大钊,鲁迅等人以《新青年》作为阵地,向封建思想主义作出一次又一次抨击 。
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对文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出独到的见解 。
他文笔出众,字里行间才华横溢,引得北大校长蔡元培称赞不已,同年夏天,蔡元培破格聘请他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 。
为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刘半农还与好友钱玄同合作,玩了一手“微操” 。
他让好友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的反响》一文,文中抨击新文化运动,为封建旧文学辩护,向刘半农等新文化运动领袖发起“挑战” 。
刘半农则是及时“应战”,发表《复王敬轩书》,对反文学革命、维护封建旧文学的观点逐条批判,言辞犀利 。
两人在《新青年》上一唱一和,你来我往,文笔化剑,一场“好厮杀”,好多人都被这两人的“战斗”吸引,持续关注,不知不觉间就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
在此期间,刘半农也不忘给自己深造,在蔡元培的帮助下他多次出国留学、听讲,去过英国伦敦大学,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 。
1925年,刘半农获得法国授予的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同时也是第一个获得这般殊荣的中国人 。
在外国深造的经历拓宽了刘半农的眼界,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文学批判或是改良,而是要深入研究 。
研究文化,致力改革新文化运动对汉字作出过不少批判,尤其是针对当时流行的文言文和繁体字,知识分子们认为繁体字和文言文过于晦涩难懂,不利于传播文化,应当改进 。
鲁迅就曾说过:“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
当然,鲁迅并非要消灭汉字,而是针对当时流行的汉字形式、载体,即繁体字和文言文 。
新文化旨在传播思想,难免依赖于报纸、书刊等文字载体传播文化,许多老百姓文化水平不高,看不懂繁体字和文言文,那么推行白话文,使得文化传播的载体通俗易懂就很有必要 。
刘半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与鲁迅等人在改良汉字这一点上不谋而合,不过随着深入研究,他不满足于改良汉字的形体,还对汉字的声调产生兴趣 。
在国外时,刘半农借助外国实验室,测试了中国十二种方言的四声,撰写《四声实验录》,以科学论断,解决四声是什么的问题 。
回国后,刘半农在北大建立语音乐律实验室,撰写《北平方音析数表》,创造、改进测音仪器,开展四声模拟测试实验 。
为使得实验圆满,刘半农先后记录全国70多处方言,以勤奋务实的科学态度对汉字声调作出大量研究,被誉为“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 。
在汉字形体方面,刘半农主张删繁化简,与李家瑞编写《宋元以来俗字谱》,阐述几百年来,简笔字的演变轨迹 。
当然,新文化运动不只针对语言学改革 。
刘半农在小说、民间、古典文学,戏曲乐律、艺术摄影等方面都有改革,他创作的《半农谈影》,是中国第一部探讨摄影艺术的著作 。
刘半农不仅是语言学家,还是文学家、教育家,在推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贡献良多,获得不少荣誉 。
不过凡事总有一体两面,有好有坏,在改良汉字的过程中,刘半农创造出一个汉字,却没有想到,因为这个字被中国的女性骂了三年,令人哭笑不得 。
“创字被骂”一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以致于后来人提到刘半农这位北大教授时,总会第一时间联想到他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贡献,其他方面的建树倒很少被人提起 。
创造一字,被骂三年1917年,刘半农为响应鲁迅等人对文言文、繁体字的批评,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一文 。
文中主张在推行白话文的过程中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先让白话文与文言文处于同等地位,等白话文推广之后便可取得正宗地位 。
文言文和白话文各有优缺点,文言文生涩难懂,但有古韵;白话文通俗易懂,却少了几分韵味 。
刘半农认为白话文应该在推行过程中补充缺点,重新造出属于白话文的“韵味”,增添诗体,用今语作曲,并提倡文章分段,采用新式标点符号配合写文 。
《我之文学改良观》发表过后,刘半农以身作则,亲自研究汉字 。
他发现与西方文字相比,汉字其实有不少缺点,他都一一指了出来,其中就包括关于“他”字的运用缺陷 。
自古以来,“他”字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被我国知识分子广泛使用,不仅用于指代男性,还用于指代女性,甚至是其他事物,当然,大部分时候还是用于指代男性居多 。
【刘半农最著名的诗 刘半农生平简介】这就造成“他”字用作书面表达时,没办法区分“他”究竟是男是女,颇为不便 。
像鲁迅等人,书写文章,需要指代女性时,往往会使用“伊”这个字眼,但“伊”既可以是代词,也可以是语气助词,用起来同样不便 。
刘半农当时经常翻译外国作品,发觉外国人使用的英语里面,有专门指代男性的单词“he”,和专门指代女性的单词“she” 。
他由此产生灵感——中国汉字难道不可以创造出专门区分男女的代词吗?
于是,刘半农将“他”字的人字旁去掉,加上一个女字旁,创造出专门指代女性的汉字“她”,同时还提议使用“它”来指代非人事物,方便区分 。
刘半农原本以为,这种创造算不上是多大的创举,不过是略作修改而已,推行起来,难度应该不大 。
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主张一提出来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
当时有大批女性纷纷站出来反对,极度反感刘半农的主张,甚至对他口诛笔伐 。
明明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会引来这么多女性的反感?
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
先生已逝,贡献长存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康有为发动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变法依然给社会造成诸多影响,在变法过程中,康有为呼吁男女平等,不得强迫女性缠足,帮助中国女性得到初步解放,
从那时起,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开始追求社会地位 。
1912年,民国政府采用壬子癸丑学制,提倡男女同校,众多女子得到与男子同等的文化教育,女性的思想又进一步解放 。
随后国内迎来新文化运动,无数人受到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女性的自我意识再一次提高,开始崇尚男女平等,呼吁尊重女性 。
当刘半农提出要使用“她”字来专门指代女性时,国内受到良好教育的先进女性们一时间没有领会刘半农的深意,产生抵触心理 。
在她们看来,“他”这个字,既然男性能用,为何女性用不得?这不是鄙视女性吗?
偏偏刘半农还是通过去掉“他”字的人字旁,添加女字旁创出“她”这个字眼,要知道,历来有女字旁的字,大多都是针对女性的贬义字眼,如“妖”、“姬”、“妾”等字眼,要么含义带有贬低意味,要么隐含地位低下之意 。
所以,刘半农使用女字旁创出“她”字的举动,无疑是触犯到当时国内大多数女性的霉头 。
她们认为刘半农创出的这个字带有贬低含义,含有性别歧视之意,对女性极不尊重,纷纷抗议反对,对刘半农口诛笔伐 。
被全国女性记恨,着实令人哭笑不得,若是换个人来面对这种恐怖的压力,或许就会认怂败退了 。
但刘半农不是一般人,他对于学术的执着超出想象 。
当初研究汉语,刘半农为了解各地方言,产生要写一本《骂人专辑》的念头 。
他在报纸上征求“骂人语言”,广发“英雄帖”寻求对手,以身试骂,让人来与他展开“骂战”,语言学家赵元任、鲁迅之弟周作人都曾与他“战斗”,不分胜负 。
后来刘半农又让学生用各自方言“骂”他,经历各种“骂战”后,刘半农才完成试验,可见他对学术研究有多执着 。
“她”字遭受抵制,刘半农不仅没有因为反对声浪而放弃,反而以身作则,在自己的作品里尽量使用这个字眼,他曾写过一首诗篇《教我如何不想她》 。
该诗音韵和谐,语言优美流畅,诗名中的“她”指的是刘半农的妻子,诗篇表达对妻子的爱恋之情 。
刘半农为妻子赋诗,用“她”字来指代爱妻,表示自己创造该字只为学术研究,并没有夹带鄙视女性的私货 。
好友赵元任挺身而出,将这首《教我如何不想她》谱成曲,流传开来,帮助刘半农推广“她”字 。
鲁迅、徐志摩等人对于刘半农的创字改革亦是认同,自刘半农提出后便经常在文章中使用“她”字来指代女性,以此支持 。
尽管如此,国内女性一时间还是难以接受,整整三年时间,刘半农默默忍受,被人谩骂,尽量少出门,坚持己见 。
三年时间过去,在众多知识分子的努力下,“她”字逐渐流传开来,被人们所熟知,渐渐没有人再反对这个字眼 。
1932年,“她”字被正式编入《国音常用字汇》,刘半农先生的努力终成正果 。
自己的主张被人们正式认可,让刘半农很高兴,但他并没有停下对语言的研究 。
1934年4月,刘半农为完成《四声新谱》、《方音字典》及《中国方言地图》三部著作的编写,冒着酷暑深入绥远和内蒙一带考察方言,却意外染上“归回热”疾病,三月后在北平逝世,年仅44岁 。
时隔多年,或许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人知道刘半农这个名字 。
但刘半农创造的汉字“她”,经过时间沉淀,证明符合社会国情,如今,人人都在使用这个字,可见先生当时之远见,目光之深远,令人佩服 。
- 交友软件哪个最火最真实不收费 免费的视频app网站入口
- 京派旗袍的最大特点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饰的兼收并蓄 旗袍分为哪几派
- 宇宙最大的行星 宇宙最大的行星是哪颗
- 十大神级搞笑小说 十大公认最搞笑小说
- 十二星座最佳配对表 什么星座和什么星座最配
- 它是安徽人口最多的县 临泉县属于哪个市
- 鸡肉饺子馅放韭菜、白菜、香菇最好吃 鸡肉饺子馅放什么菜最好吃
- 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66千米 世界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吗
- 白茶适合什么季节喝最好 白茶适合什么季节喝
- 排骨怎么做最好吃 酱香排骨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