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困于算法围城,年轻人躲不过的\算计\( 二 )


事实上 , Mira的遭遇并非个例 。 3月1日 , 北京市消协发布的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显示 , 有超八成受访者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


而网络购物成为大数据“杀熟”重灾区 , 其次是在线旅游、外卖和网约车 。 调查结果显示 , 82.44%的受访者表示在网络购物过程中遭遇过大数据“杀熟” , 76.85%的受访者在在线旅游消费中遭遇过大数据“杀熟” , 反映在网络外卖(66.96%)和网络打车(63.00%)消费过程中遭遇大数据“杀熟”的受访者均达到六成多 。
尽管 ,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在3月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明确 ,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 , 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
但至少在Mira看来 , 监管要落地需要时间和多方努力 , 在此之前 , “我们还是只能靠多个账号切换使用来避开一些杀熟套路 。 ”
“点开前购物车空荡荡 , 点开后钱包空荡荡”

唐若茹 消费主义“大冤种”
23岁的唐若茹刚大学毕业工作满一年 , 原本觉得自己的购物欲并不旺盛的她 , 在过去一年里不仅没能存下任何积蓄 , 还欠着花呗和信用卡 。
“小镇做题家”唐若茹原本在北方一座县城长大 , 努力考上南方的大学后 , 在大学期间仍然保持着节俭的消费习惯 , “毕竟那时候还是花的家里的钱 , 知道爸妈挣钱不容易 , 基本上就把生活费花在刀刃上 。 ”但自从唐若茹开始工作 , 拥有了消费的自主权 , “算法”便找到了侵入口 。
唐若茹在一家酒店的行政部门工作 , 工作内容不算繁重 , 闲暇时她总爱上小红书等社交平台逛一逛 , 也常常去刷一刷淘宝 。
“原本只是看一看大家分享的日常生活 , 或者在电商平台随便看看 , 但往往都是点开前购物车空荡荡 , 点开后钱包空荡荡 。 ”唐若茹坦言 , 这些平台太懂如何“种草”了 , “随便点开一条博主的好物分享 , 就是‘姐妹们 , 你们不买这个我真的会伤心的’ , 而每隔一段时间 , 又会有类似于‘对不起了 , 钱钱’或者‘好看的人不一定能拥有 , 好看的衣服还是能买到的’这样的消费观给你洗脑 , 不知不觉间你就涌现出这个我一定得买 , 那个我也得要的欲望 。 ”
有段时间 , 唐若茹刚搬进新租的房子 , 准备买点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所需 , 但当她在社交平台一搜索“租房好物” , 清一色的“房子是租的 , 生活不是”、“如何改造你的出租屋”、“氛围感十足的出租屋少不了这些好物”映入眼前 , 让唐若茹立即抛弃了“一切从简”的想法 , 转眼就点开了电商平台购买了一堆所谓的租房好物 。
然而 , 时隔半年 , 唐若茹发现当时买过的很多东西都成为了闲置 , 比如半年来就用过一次的落日灯、难以打理的床边毯 , 以及没多久就积灰了的网红桌垫 。

社交平台上密集的推荐内容
唐若茹还发现 , 只要自己随手点开了某个电商平台上的推荐商品 , 或者只是在其他社交平台上搜索了相关词 , 各个平台就会密集地出现这一类商品的信息 , “你第一眼看着觉得 , 还好吧 , 没有很想买 , 但推送的商品多了之后你就会觉得 , 好像我的确需要一个 。 ”唐若茹就这样集够了某个品牌的口红 , 又买了好几套同一品牌的香薰 , “而且如果你买了香薰 , 立即就会给你推送香薰灯 , 你就像跌进了消费主义的漩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