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美的格力大对决,差距已经升级达到了一个“海尔级”( 二 )



庆幸的是在这些巨头倒下之后 , 格力、美的、海尔还在悄悄摸索 , 让国内空调品牌有了更多的希望 。 随着华宝、春兰的倒下 , 他们也从第二梯队逐渐转为了第一梯队 。 海尔的张瑞敏虽然知道技术革新的重要性 , 但考虑到现实情况和资金问题 , 他选择了提升质量 。 美的的何享健倒是很有先见之明 , 从这个时候就开始大力搞研发 。
当时美的内部员工的学历普遍不高 , 何享健知道要想自主研发 , 那就必须提升工人的学历 , 于是他给公司来了一次“大换血” , 最后美的4000名员工当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1600名 。 同时格力也迎来了转折点 , 那就是“铁娘子”的到来 。 随着董明珠上任 , 格力也开始聚焦技术突破 。

到了1996年 , 国内空调市场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挑战 。 虽然两大巨头倒下之后美的、海尔、格力在悄悄发展 , 但技术突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 , 想超越外资企业难度更大 。 当时他们还没取得什么突破性进展 , 就受到了来自外资的“挑衅” 。 那年一位外企的高管公然宣称要在5年之内 , 让中国空调品牌从中国市场消失 。 这话听起来很可笑 , 难免会让人觉得这位高管有些狂妄 , 但是认真一想却又很可怕 。 说出这样的话 , 他真的狂妄吗?那个时候中国空调品牌还扛不起什么重任 , 而这些外企深耕已久 , 他们要想让这句话成为现实 , 或许也不是不可能 。 一旦让他们完全抢占市场 , 那我们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
随后就有一位名叫王青的学者发表了一篇名为《空调大战启示录》的文章 。 开头第一句就是:1996年是一个生死年 。 空调行业“外强内弱”的格局已经维持了太长时间 , 这些年我们似乎没有真正意识到危机 , 但随着这位外企高管发话 , 我们不得不开始加快发展的步伐 。

1997年 , 这场内外较量终于暂告一段落 。 因为这一年 , 格力依靠研发的“冷静王”分体机的降噪技术成功拿下了销量第一的宝座 。 这个第一 , 不是国内空调品牌的第一 , 而是国内空调市场的第一 , 也就是说格力已经成功超越了那些外企 , 这一战 , 我们赢了 。 中国空调市场“外强内弱”的局面彻底被改写 , 中国空调品牌已经崛起!
同样是在1997年 , 海尔和美的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在不断提升质量之后 , 海尔成为了全球质量最好的空调品牌 。 对于海尔取得的成绩 , 自然会有人不服 。 所以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协会就特意对海尔空调的质量进行了调查 , 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收集相关意见 , 但结果是“没有任何意见” 。 与此同时 , 美的空调的出口量已经跃居第一 。 自此之后国内空调行业 , 格力、海尔、美的成为了真正的第一梯队 。

然而四年之后 , 空调市场就又迎来了另外一场“大战”:价格战 。 “土地竞拍”红利的出现成功带动了空调行业 。 不少人都看到了其中的机遇 , 资本也纷纷涌入 。 不到一年 , 国内空调厂商就涨到了400家 , 年产量高达3500万台 。 如此产量要想让市场完全消化并不容易 , 于是沉默许久的春兰站了出来 , 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 。 看到“2月14日”这个日期 , 不少人都会想到一个节日 , 那就是情人节 。 当时春兰就是利用了这一点 , 把空调跟情人节挂钩 , 同时大幅降价 , 最低降价500 , 最高1000 ,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吸引眼球、增加销量 。
2月16日 , 科龙也开始降价 , 并提出了“实惠主义” 。 随后奥克斯也加入其中 , 宣布全品类产品降价20% 。 价格战初期是这些小品牌的主战场 , 格力、美的、海尔三家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依旧能扳回一局 , 所以他们并没有参与其中 。 但时间久了 , 整个行业都开始打折降价 , “三巨头”也不得不开始调整价格 。 事实证明 , 一家降价会捞到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