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体系|80后“中国芯”研发者出自少年班( 二 )


许多外国研究者为此“备受折磨” , 不得不卷着舌头 , 反复尝试读出这个中国芯的正确名字 。
这些年一路走来 , 陈云霁还主持研发了国际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寒武纪” 。 2016年 , 寒武纪的指令集架构“Cambricon”在国际会议ISCA上发布 , 相较于传统指令集 , 性能显著提升 。 2018年 , 陈云霁团队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 被《Science》杂志刊文评论为“开创性进展” , 而他和他的团队成员 , 被评价为“先驱”和“公认的引领者” 。
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 24岁取得了中科院计算所博士学位 , 29岁晋升为研究员 , 如今已经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的陈云霁 , 曾经拿到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 , 曾获得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 , 陈云霁的名字出现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名单里 。 回想起这些年的研究经历 , 陈云霁觉得 , 荣耀和成果都是过去时 , 一个真正的科学研究者 , 永远不能停下脚步 。
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 毫无疑问是孤独的 , 在基础科研领域的无人区坐冷板凳 , 当然更加孤独 。 然而在陈云霁的眼中 , 拥有科学理想的人 , 正应该偏离一般意义上的“最优路径” , 勇敢地在冷板凳上坐到底 。 他觉得 , 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 , 是他“值得投入全部精力去探索奋斗的毕生事业” 。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 陈云霁将自己的整个青春岁月 , 都编写进了二进制的世界 , 用0和1书写梦想 。
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 申请专利100余项 , 获得了ASPLOS和MICRO等计算机体系结构顶级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 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在内的上百个国际知名机构 , 跟踪引用他的学术论文 , 开展深度学习处理器研究 。
而在生活中 , 他把狭窄的折叠床都支在了办公室的书架下面 , 并开玩笑地说 , 这就是程序员生活的“标配” 。 桌旁还有一块挂在墙上的白板 , 以供他随时捕捉灵感 。 就像大多数人对程序员的刻板印象那样 , 格子衬衫和眼镜 , 就是陈云霁的标准行头 。
不是每个人想做的事情和正在做的事情能真正结合在一起 , 陈云霁似乎是幸运的 , 他说 , 父母在他儿时就给了他“初始的推动” , 使得他从小就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 在他还没出生的时候 , 父亲就连数学书都给他买好了 。
作为一个“街机”和“星际争霸”游戏老玩家 , 他沿着童年的爱好 , 走出了比别人更远的路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张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