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2022显示器选购终极攻略618(上篇) 办公与专业显示器( 四 )

  • 低于300nits 属于亮度偏低
  • 分区背光/HDR 显示器峰值亮度会更高(一般全局亮度>400nits峰值亮度>400/600/1000nits)
  • 目前对于 HDR 显示器亮度标注尚无行业规范 , 不过 VESA 的 DisplayHDR 对于不同的画面提出了具体的亮度规格 , 理论上峰值亮度越高代表显示器所能覆盖的动态范围就越大(暗部可以依靠局域控光调低) 。
    ▼显示器参数中都会标注亮度信息
    对比度(CR)
    对比度分为动态对比度和静态对比度 , 一般对用户比较有意义的是静态对比度 , 静态对比度=白画面亮度/黑画面亮度 , 一般 IPS 屏幕对比度在800~1500:1左右 , VA 屏幕的对比度在3000~4000:1 , 而 TN 屏幕一般对比度仅为600~800:1 。 OLED 屏幕由于黑画面非常黑 , 对比度一般可以达到100000:1甚至更高 , 不过由于技术原因目前显示器领域鲜有 OLED 产品 。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由于液晶显示器是靠电压驱动液晶分子旋转/扭曲来控制亮度变化的 , 液晶分子的物理旋转是需要时间的 , 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个新的名词——响应时间 。 响应时间用来表征液晶分子从一个亮度切换到另外一个亮度所需要的时间 , 常见的响应时间分为两种:
    • 白→黑 , 这个响应时间代表的是液晶分子从最亮切换到最暗所需的时间
    • 灰阶响应时间(G to G) , 由于实际应用中灰阶间切换时液晶分子两端的电压差比较小 , 实际相邻灰阶响应时间会更大 , 灰阶响应时间是计算液晶分子在不同灰阶间切换所需时间的平均值 , 相比黑白响应时间更有意义(更代表了屏幕的实际表现)
    建议大家以灰阶响应时间为准 , 这个数值在非过驱动(OD)条件下越小越好 。 此外还会有一种 MPRT(Moving Picture Response Time)运动图像响应时间 , 这个响应时间的定义会更复杂一些 ,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MPRT 是依靠闪烁背光来获取更小的响应时间的 , 参数显得很好看但实际使用效果一般 。
    ▼响应时间测试结果越小越好(在无过驱动/合适的过驱动条件下 , 过度的过驱动会导致鬼影)
    色域、色深与色准(△E)
    色深指的是显示器所能显示的颜色精度 , 比如 8Bit 表示显示器每个颜色可以显示为256种不同的亮度 , 红X绿X蓝一起可以显示256X256X256=1670万色 。 而 10bit 显示器每个颜色可以显示1024种不同的亮度 , 红X绿X蓝一起可以显示1024X1024X1024=10.7亿色 。 显示器所能显示的颜色越多过度就会越平顺 , 不过受限于成本目前 8bit 还是主流 , 随着 HDR 等技术的流行 10bit 显示器也越来越多(绝大多数依靠 8Bit+FRC) 。
    FRC(帧率控制) 是一种从时间和空间上提升色深的技术 , 它可以把 6bit 的面板通过算法来实现 8bit 显示效果 , 同理也可以把 8bit 的面板通过算法来实现 10bit 显示效果 。 在真实显示效果上 , 原生色深当然会较 FRC 效果要好 , 不过成本上也会更高一些 , 所以在市场上除非专业显示器很少有真 10bit 的显示器 。
    效果上:原生 10bit > 抖动 10bit(8bit+FRC)>原生 8bit > 抖动 8bit(6bit+FRC)
    • 普通用户预算有限→sRGB
    • 普通用户战未来→sRGB or DCI-P3
    • 专业用户→根据需要选取
    ▼不同色域示意图
    ▼WWDC 中 sRGB 与 Display P3 色域对比 , 可以看到 Display P3 色域更鲜艳 , 相比 sRGB 色域可以显示更多的颜色
    ΔE 是指感知到的色彩差异 , 由于色度学的不断进步和设备的不断提升 , 关于 ΔE 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其实也不断在更新 , 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介绍 ΔE 是如何计算的了 。 只简单介绍下判断准则 , 一般认为 △E<1 的色差人眼是无法区分的 , 而 1<△E<3 之间的色差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可以一定程度上区分出来 , 而 3<△E 的色差则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