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IE退役 Edge难收微软失地( 二 )


天赐良机 , 起势的微软趁热打铁 , 又于1997年10月份发布了惊动市场的IE4.0 。 这款浏览器相比网景更好的遵循了W3C提出的互联网标准 , 并能够提供一些诸如MP3播放之类的功能 。 自此以后 , 在微软巨大的财力以及捆绑营销、持续研发的基础上 , IE浏览器一路势如破竹 , 拿下了超80%的市场份额 。
即便1998年网景以垄断的名义起诉了微软且赢得了官司 , 但最终还是抵不过微软的攻势 , 被美国在线(AOL)以42亿美元收购 。 至此 , 互联网时代的第一场浏览器大战以微软的胜利而告终 。
垄断替代垄断 , 新旧势力总会交换 , 在互联网的战场中 , 一丝的松懈就有可能决定最终成败 。
然而 , 在发布了被称为“有史以来第八糟糕科技产品”的IE6.0 , 且2003年迎来96%市场份额的高光之后 , 骄傲的微软大意地卸下了自己的盔甲 。 甚至 , 一度解散过自己的浏览器团队 , 导致IE在2001年后的五年内都没有更新 。
正如前文所言 , 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永远都是在不断地迭代中进行着 。 停下浏览器脚步5年之久的微软 , 不仅给IE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 也为其他竞争对手挪出了成长空间 。
5月16日|IE退役 Edge难收微软失地
文章图片
群雄并起 , 推陈出新
在互联网的萌芽期 , 浏览器是电脑连接互联网最重要的工具 。 不仅充当着硬件通往互联网的主要入口 , 链接着各种数据信息 , 也对接着无数用户与互联网的之间的直接交互 , 承载着人和网之间的关系黏度 。
因此 , 在历史的车轮下 , 浏览器市场总是风起云涌 , 不曾平静过 。
1998年 , 第一次浏览器大战中败走的网景公开了它的浏览器源码 , 重新命名为Mozilla , 全部程序进行了重写 , 并在2002年发布了第一个版本 。 2004年 , 基于Mozilla源码的火狐(Firefox)浏览器登台亮相 。
凭借小巧、高效、简洁、安全 , 以及源代码开放、支持扩展定制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火狐 。 不仅福布斯称火狐为“2004年最佳浏览器” , 杂志《PCWorld》也将火狐列入到了“2005年最佳百大产品” 。
5月16日|IE退役 Edge难收微软失地
文章图片
【来源:火狐官方微博】
初生牛犊不怕虎 , 在“大好”的形势下 , 火狐对IE发起了强烈攻击 , 二次浏览器大战的序幕被正式拉开 。
面对突如其来的对手 , 微软嗅到了危险气息 。 2005年2月15日 , 比尔盖茨提前了原定配合LonghornWindows版本的IE7.0的发布日期 , 并直接表明原因是IE的市场占有率逐渐被火狐侵蚀 。
据统计 , 到2006年 , IE的市场份额已经从最高点96%跌至了85.62% , 而火狐的市场份额则迅速增长到了11.23% 。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IE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网页标准两项优势下 , 火狐并没有像IE取代网景那样而颠覆IE , 市场份额一直徘徊在15%到20%之间 。 后来比尔盖茨表示:“我们将尽快频繁地推出更新版浏览器 , 以免夜长梦多 , 而被其它竞争对手分走更多市场份额 。 ”
只是 , 一步错步步错 。 对于微软来说 , 市场上的玩家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火狐了 , 这第二次浏览器大战也比想象中的要复杂许多 。
在IE还没完全缓过神之前 , 包括火狐在内 , 随着全球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 , 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浏览器玩家 。
比如基于Presto引擎而诞生的挪威Opera , 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玩出了名堂 。 又比如把主要阵地放在中国的Maxthon , 根据百度的统计 , 彼时15%的百度用户都在使用此浏览器 。 再比如伴随着苹果崛起而出现的Safari , 领跑了全球移动浏览器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