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信息传递的顛覆( 二 )



基于传播学视角的进一步探讨
根据传播学的观点 , 媒介是用于承载并传递符号的实体 , 而符号则是承载信息的代码 , 其中常见的符号形式有语言、文字、图像等 。 作为一种高性能的传播媒介 , 互联网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其在发送和接收两个方向上对各种常见的传播符号及其组合均能够进行无时间性、无距离性的承载和传播 。
作为传统的传播媒介 , 报刊的信息传播是单向的 , 绝大多数人没有和发布这些信息的权力 , 只能被动接收报刊当中所呈现的信息 , 尽管报刊能够承载和储存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 , 但由于其需要依赖实物(即纸张)的空间移动 , 因此传播速度慢 , 难以做到信息传递的无时间性和无距离性 , 即使配合传真机等设备进行辅助使用 , 其显示出的无距离性也处于较低水平;

传统广播可以借助相关媒体设备对语言符号进行转换和传递 , 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语言信息传递的无距离性 , 但一方面这种无距离性特征同样处于较低水平 , 另一方面传统广播的信息传递同报刊一样通常也是单向的 , 一般只用于接收信息 , 此外 , 传统广播所传递的信息对接收者而言具有即时性 , 即接收者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才能收取到特定的信息 , 难以事后调取 , 不存在无时间性;
与传统广播类似 , 传统电话具有语言信息传递的无距离性 , 移动电话的出现使其无距离性大大增强 , 而留言和录音功能的使用则使其具备了无时间性的特征 , 但其一般只用于双向一对一的信息传递;

传统电视是互联网诞生之前较多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介 , 运用信息态屏幕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使其能够对语言、文字、图像等各种传播符号进行承载和传递 , 然而一方面传统电视当中所呈现的信息难以储存 , 信息传递无法跨越时间的限制 , 另一方面由于难以随身携带 , 电视信息态屏幕的空间位置受到限制 , 其信息传递的无距离性特征程度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
另外 , 与传统广播和传统报刊相似 , 电视的信息传递也是单向一对多模式 , 难以进行双向互动的信息传递 , 只能定时接收信息而不能随意发送信息 , 信息传递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 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 , 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

从传播的模式上看 , 不同于报刊、传统广播和传统电视的单向一对多传播模式以及传统电话的一对一传播模式 , 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 , 既能进行一对一传播 , 也能进行一对多传播 。 值得注意的是 , 互联网条件下的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在很大程度上地位变得对等 , 互联网中的每个行为主体都是潜在的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 , 实现了前互联网时代未曾有过的多对多传播 , 开创了自媒体时代 。
更进一步 , 相比于传统媒介的水平型传播模式 , 互联网对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兼具水平型传播和垂直型传播的混合型传播模式 , 使得互联网条件下的个体都是信息源、信息中介以及信息的需求者 。

从可承载的信息符号类别及其时空性特征方面来看 , 互联网能够承载并传播各种常见的信息符号及其组合 , 并且依靠信息的云端储存技术和信息态屏幕 , 在对各种符号的传播中均呈现出无时间性和无距离性特征 , 实现时间、空间和信息的统一 , 物元、信息元和信息的统一 , 并凸显了信息的个性化 。 互联网对信息传递在时空、内容、模式等维度上的全面颠覆是其得以改变财富创造重要的功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