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订单:珠三角小加工厂自救实录( 三 )


他算过几批货物的亏损数额 , 50万元 , 对于当时利润率15%的行业来说 , 这个数字也并非小数目 。
2020年全年 , 陈华的工厂一直处于“清库存”和接少量订单的状态 , 新订单保证了工人在厂内有活干 , “清库存”也保持了工厂账面上有一定的流动资金 。 疫情头一年 , 陈华工厂的亏损在80万上下 。
消失的订单:珠三角小加工厂自救实录
文章图片
现在的工厂
2021年初出现了转机 , 海外的订单量逐渐回升 。 2021年4月份 , 陈华接到了一笔150万的订单 , 解了工厂的燃眉之急 , 当时他想 , 工厂总算恢复了往昔的忙碌 , 他甚至联系了村里的厨师 , 按时给工人们送盒饭 。
高兴的劲头还没过 , 原料厂便传来涨价的消息 。 2021年 , 油价和煤矿的涨幅 , 催高了原料价格 , 祸不单行 , 这笔订单在物流环节上也遇到了问题 。 受海外疫情影响 , 航运和海运面临停摆与加价 , 航运货柜从原本的7万人民币涨至8万 , 时效性1-3月的海运 , 从原来的2万翻倍 , 涨至4万 , 几乎逼空了陈华一条货柜的毛利 。
陈华正在为协调物流的事情而焦头烂额 , 双碳政策接踵而至 , 工厂又面临限电和商业用电电价上涨的问题 。
各环节的涨价 , 最终让这笔订单的毛利率直接减少了三分之一 。
三、末路自救:成本极限挤压
工厂运转的成本增加步步紧逼陈华 , 另一方面 , 同行纷纷陷入低价竞争的漩涡 。
“现在我们这个行业几乎所有人的目标都是保底 , 或者是抢订单 , 什么订单都做 。 ”陈华说 , 三年疫情 , 海外订单越来越少 , 以低价抢单的工厂却越来越多 。
在圣诞礼品加工行业 , 价格是客户唯一考量的指标 。 因为圣诞礼品加工所需要的技术含量极低 , 代工厂的加工质量大同小异 , 市面上一旦有新产品出现 , 只要在国内找到相应的原材料和配件 , 任何工厂都可以进行组装生产 。 只要达到质量标准 , 客户自然倾向更低价格的代工厂 。
因此 , 这些工厂无法向客户抬高自己的产品单价保证利润 , 只能吞下上涨的成本 。
陈华介绍 , 全国80%的中小型圣诞制品工厂都在压低利润 , “不然活不下去啊 , 朋友的厂子几乎是贴钱在加工生产 , 本来一年的订单营收可以做到8000万 , 但是第一季度他们也只接到400万的订单 。 不做不行 , 因为工厂必须维持运转 , 不然工人都跑光了 。 ”
接小订单冲量 , 可能是工厂唯一一条自救路线了 。 2022年 , 陈华总共接了200万的订单 , 单笔订单都不超过10万元 。
在极低的毛利和有限的订单下 , 陈华的工厂要活下去 , 只能减少劳动力成本 。 将原本40人的员工团队缩减至12人 , 遣散确是无奈之举 。
50岁的村民张建华至今还记得被陈华辞工的场景 。 2021年末 , 他和多个工友依次进入办公室 , 先是听陈华叙述了工厂的艰难 , 在表达了感谢后 , 张建华和其他工友拿到了补偿的300元现金 。
消失的订单:珠三角小加工厂自救实录
文章图片
陈华的办公室
张建华在陈华的工厂呆了近4年 , 闲时的月工资大约在1500元左右 , 加班多的时候能拿到2000元上下 。 看着不多 , 但也够用 。 在碣石这个小镇 , 年轻人都去了大城市 , 留下的大多是45岁以上的中年劳动力 , 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都过着相对清贫的生活 。 工厂的存在对当地而言 , 意味着保住了一部分人的饭碗 。
突然失去工作的张建华 , 丢了魂似的攥着300现金推开工厂的铁门 , 步行回家 。 平常10分钟的路 , 他走了半小时 。 一路上思考着接下来怎么办 , 到了他这个年纪 , 外出打工已经不可能了 ,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 哪里需要人就去哪里 。 陈华或许是将工厂当作盈利的工具 , 而对于大部分工人而言 , 是一条谋求生存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