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侵犯用户隐私……互联网企业的这些毛病,Web 3.0有可能治好吗?( 三 )


该时期是全球创新的黄金时代 。 无数初创企业基于中立公正的底层协议开发功能 。 但开源协议面临的问题在于 , 难以变现 。 于是各大公司在开源互联网协议基础上 , 纷纷开始打造自有的封闭协议 , 进入了所谓的Web2.0时期 。
其中一部分公司 , 例如苹果、脸书、谷歌、亚马逊等等成为巨无霸的存在 , 为无数人带来优秀服务的同时 , 不知不觉地已经成为了新的“中间人” 。
当初Web1.0所追求的开源免费、公平公正的环境摆脱了中间机构的影响 , 因此带来了巨大的繁荣 , 如今Web2.0发展成熟后 , 却把中间人的概念重新带了回来 。
在今天 , 浏览网页、在线聊天、分享图文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大厂的运作 , 我们被动地接受大厂自主设计、不透明的底层代码 。 大厂也因此对用户和第三方掌握了巨大的控制权 。 有关大厂威胁第三方开发机构、对数据的不公正控制、限制创作者对作品的控制权、霸王条款等等负面报道屡见不鲜 。
作者认为 , Web1.0代表的是以“数学&物理因素”为主导的信任动力结构 。 进入Web2.0 , 我们又倒退到了以“社交因素”为主导的动力结构 。 这会导致什么问题呢?
Web1.0的平台是开源且中立的 。 无数人可以自由地基于互联网协议开发创作 , 没有一方掌握绝对权利能够控制他人 。 一个个小规模的机构快速建立起来 , 集体创造了巨大价值 。
但在Web2.0 , 在大厂的巨大权利面前 , 一切再次停滞 。 例如 , 你很难想象 , 有人能在谷歌的平台上再打造出一个谷歌这么大规模的机构 。
作者认为 , 下一步 , 是要回到原先的信任模式 , 即不依赖中间机构“守门人”的模式 。 要如何实现从“不作恶”(don’tbeevil)到“不能作恶”(can’tbeevil)呢?
加密网络(Cryptonetwork)或许加速实现程序化信任模式的一大解决方案 。
首先 , 加密网络基于Web1.0的开源协议 , 并引入了密码学原理 , 目的是保护数据不会受到篡改 。
早在Web1.0时期开发的数字签名技术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数据安全性 , 但数据存储、数据计算等步骤没有得到保护 。 而Web2.0时期的大厂所建立的是封闭的协议体系 。 作者认为 , 未来的开源协议能够让用户数据真正由用户治理 , 存储的数据库是中立、众治的 , 而非掌握在特定机构手中 。
建造这样一个数据库并确保数据是绝对正确的 , 这一点非常困难 。 之前我们信任银行、大厂、政府之类的中间机构来执行数据的验证 。 一旦信任基于“人”驱动 , 就进入了由社交因素主导的模式 。 要进化为由数学&物理因素驱动的信任模式 , 必须要打造一个能够自我管理的体系 。
比特币:
探索程序化信任的一次尝试
十多年前中本聪发表的比特币论文是一次探索 , 旨在通过例如数字签名等加密技术、Web1.0时期的开源协议以及精心设计的激励体系 , 打造一个用户集体所有、中立的支付交易数据库 。 比特币设计的激励体系十分具有创造性 。
谷歌之类的互联网大厂都是将用户数据等资料单一地保存在数据中心 。 比特币体系的做法是让所有用户自带一份数据库拷贝 。 比特币矿工则以算力进行投票负责验证数据的准确性 , 作为努力工作的回报 , 奖励比特币 。 算力越高 , 投票权越高 , 且奖励越高 。 这就是“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 , 背后的核心思想是 , 对数据库安全性维护作出贡献的人有投票权 , 且能够获得奖励 。 比特币背后的逻辑 , 是希望完全不认识的人之间 , 能够共同信任数据库的激励机制 , 实现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