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会议|混合办公趋势下,腾讯会议的生长逻辑( 四 )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 本质是腾讯会议提供的API , 能够快速被企业接入到沟通或者业务系统中 , 这里面核心依靠的是腾讯会议底层便捷高效的通讯能力 。 这种跟企业业务系统的融合 , 会让产品变得更有生命力 , 有更多新可能 , 对企业的帮助也更直接 。
刘湘明:通过API的形式 , 腾讯会议这个产品的未来空间就变得不一样了 , 实现了从在线会议工具向一种能力的转化 , 这是个非常大的提升 。
吴祖榕:对 , 这也是SaaS比较吸引人的地方 , 通过API的开放 , SaaS的能力能够被更方便地集成和调用 。
刘湘明: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付费使用SaaS是一件很难的事 , 但是如果从付费变成一种能力的提供、价值的实现 , SaaS的商业前景就会好很多 。
吴祖榕:其实跟伙伴和客户的合作过程中 , 我们也获得很多启发 。 当这些启发在一个客户身上实现成功之后 , 可以向其他行业复制 , 覆盖更多客户的成功 , 这是SaaS比较有趣的地方 。
刘湘明:如果企业要整个调用腾讯会议的API , 它的技术门槛高吗?
吴祖榕:上面我们谈到的深圳大学的案例就很明显 , 只用了三天的时间 , 就完成了API的对接和上线 , 这套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了 。
目前 , 腾讯会议的API调用量非常大 , 只要是付费版本的客户 , 在售后交付环节 , 我们都会告诉告知其API的作用和用法 , 而且会针对不同的行业 , 介绍其行业内客户实践的历史案例 。 除了官网有API调用的示例代码 , 我们还有对应的服务商帮助没有开发能力的客户实现布局 , 也提供系统原厂的线上咨询 , 手把手地教客户完成调用 。
不做硬件 , 与生态共生
刘湘明:腾讯会议从刚推出来的时候就说不做硬件 , 现在还在坚持吗?
吴祖榕:我们一直很坚持不做硬件 , 因为这个其实就涉及定位了 。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是做面粉的 , 不要去做馄炖” 。 因为一旦卖馄饨 , 那馄饨店就不买你的面粉了 , 所以 , 恰恰是因为我们坚持不做硬件 , 现在才有这么多的生态伙伴愿意同腾讯会议合作 , 可以看到全球最大的几个音视频硬件厂商的战略合作伙伴都包括腾讯会议 。
最近我们也在跟音视频硬件合作伙伴合作推广腾讯会议的Rooms解决方案 , 把Rooms安装到他们的硬件设备中 , 双方在共同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是一个共生关系 。
在合作中 , 我们非常关注用户体验 。 当在硬件产品中内置软件后 , 如果客户体验出现问题 , 客户通常不会觉得是硬件问题 , 他们会认为是软件的问题 。 所以在确认硬件合作伙伴的时候 , 我们会让大家把产品拿来做认证 , 杜绝软硬件适配后的体验不佳的问题出现 。
这个过程中 , 我们也发现 , 对很多做会议大屏的厂商而言 , 国内音频技术人才短缺 , 音频处理能力正成为一个行业瓶颈 , 比如“远距离拾音”技术 。 而腾讯会议具备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 , 最终 , 我们推出了天籁模组 , 这是一个小小的八麦的麦克风阵列 , 大屏厂商可以购买天籁模组 , 把它插到大屏上 , 就具备了视频会议所需的音频能力 , 解决了他们技术瓶颈问题 。
刘湘明:API和天籁模组都跟技术是强相关的 , 而且把底层能力抽象出来之后 , 技术难度是不是加大了?你觉得腾讯会议这个产品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 是音频技术还是其他什么方面的能力?
吴祖榕:可能大家很少意识到 , 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稳定 。 腾讯会议现在有大几百位工程师每天都在发布代码、更新系统 , 这种快速迭代的过程中 , 稳定性怎么保障 , 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 所以我们投入了很多精力去做容灾、运营演习 , 背后也有腾讯云整套体系的支撑 , 一旦发现通信链路不通 , 我们可以通过云端的其他链路来完成调度 , 对用户来说这个过程是无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