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互联网时代的作茧自缚( 二 )



当个人长期禁锢在自己所建构的“信息茧房”中 , 久而久之 , 使个人生活呈现一种定式化、程序化 。 长期处于过度的自主选择中 , 长期沉浸在自我话语体系中 , 就会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 , 最终导致了个人的窄化 。 观点相同的信息像蚕茧一样把我们重重包围 , 接触对立观点、邂逅异类信息的可能性因此大大降低 , 甚至比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还要低 。 此外 , 再极端的想法都可以通过网络找到支持和共鸣 , 形成小团体 , 在一个方向上继续强化、滋长 。 结果是 , 个人始终徘徊在一个相同的气场 , 小圈子、小群体固有的立场不断加强 , 而公共知识和公共价值却在不断缩小 。 新的技术确实增强了人们获取新信息的能力 , 但同时也强化了个人的狭隘和封闭 。 身处获取资讯空前迅捷的社会环境 , 视野和心态一定能随之开阔吗?真不可一概而论 。
以前 , 我们还知道 , 读书不必有成见 , 自己画地为牢 , 以为什么该看 , 什么则不该看 。 好的读书习惯 , 首先不是为饭碗 , 不是为稻粱谋 , 也不是要满足一下个人的小趣味 , 而是要“通古今 , 达中外 , 能为世益者” 。 而现在呢?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海啸 , 我们应接不暇、晕头转向 , 太多的选择成为一种负担 , 我们只有寻找一些方式帮我们分辨、过滤和挑选 , 然后告诉我们什么是好内容 。 大数据时代 , 很多互联网企业开始“卖服务” , 因为人们对于各类服务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 , 只要你进行过网络社交、接受过网络服务 , 你的数据就已经在某个地方被存储和分析了 , 通过平台的内容筛选机制 , 将我们定义为某个细分领域 , 最后将相关匹配内容 , 反复轰炸推送至我们这个应用终端 , 我们就这样被天罗地网锁定了 。 在网络上 , 我们只有是变色龙属性或多重人格 , 才不会被轻易锁定 。 电脑算法是很敏感的 , 当我们不断破茧而出 , 电脑就无法准确推断我们的身份和好恶 。 要破除“信息茧房”桎梏 , 首先必须要打破惯性思维 , 接触更加多元化的网络社会 。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以最佳方式使用互联网 , 享受其带来的益处 , 远离其潜藏的风险 , 但我们自己呢?不要以为我们就不可能“作茧自缚” 。 每天在博杂的信息丛林中抽丝剥茧 , 我们要不断地割断那一根又一根看不见的丝 , 虽然这么多的丝 , 如何统统割得断 。 基于开放、共享、包容、创新等理念而被定义的互联网精神 , 为什么孕育了“信息茧房”这样的传播现象?我认为证明了一件事 , 人性才是互联网最大的弱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