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大学生开始用现金了,意味着什么?( 二 )


没人希望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别人监视 , 大学生等年轻群体更关注信息保护邻居孩子在本省一所高校读大三 , 以前每个月回家一次 。 可最近一年 , 除了寒暑假基本不会回来 , 邻居问他在学校干嘛 , 他说考研学习紧张 。
可是邻居心里知道 , 自己的孩子根本就不考研 , 这只是一个借口 。 因为实在不放心 , 今年暑假 , 趁着孩子回来 , 她悄悄打开孩子的微信消费记录 , 这一看就验证了孩子的确在撒谎 。

通过消费记录 , 邻居看到了儿子近几个月的消费明细 , 在江苏上大学 , 却每个月都有西安的消费记录 。
在哪里吃饭 , 去哪里买的衣服 , 曾经住过哪个酒店 , 可以说孩子的一举一动 , 都被清清楚楚的记录在案 。
为此 , 孩子和邻居大吵一架 , 指责邻居太过分 , 侵犯他的个人隐私 。 自打这次争执后 , 这孩子不仅和父母产生隔阂 , 更对移动支付产生抵触 , 他注销了所有移动支付 , 无论消费多少钱 , 一概用现金 。
现在的大学生之所以会返璞归真 , 选择使用现金支付 , 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更懂得随性生活 , 喜欢无拘无束 , 决不能容忍别人无时无刻监控自己 。
我们这些承担家庭和事业双重压力的中年人更关注事业的上升和家庭的和睦 , 没有更多的心思去思考个人隐私的重要性 。
而大学生更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 也有足够的时间来权衡利弊 , 最后选择现金消费这种更理性地消费方式 。

与五六十岁并不懂得大数据的老年人相比 , 他们更聪明也更与时俱进 。 深知相比移动支付所带来的便利性 , 其背后所隐藏的隐私泄露风险也不容小觑 。
伴随着数字化的泛化和深入 , 用户数据所潜含的隐私很可能被有利可图者泄露或公开 , 而且这种风险正在急剧增大 。
也就是说 , 通过移动支付 , 你的消费记录记载着你的每天行程 , 记录着你每次消费额度 , 如果这些数据不能被很好的保护 , 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是透明的 , 很可能被完全暴露在网络中 。
与此同时 , 各种平台通过分析着消费能力和喜好 , 再加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密计算 , 就能轻而易举地挖掘出人的欲望 , 然后通过精准推送 , 诱导你进行更多的消费 。
想你所想 , 提前预判 , 把你能想到的都想到了 , 这就是消费主义的可怕之处 。

移动支付让人变得大手大脚 , 真金白银才能让消费更有计划移动支付和刷卡支付 , 两者的确让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 前几天 , 我去药店买药 , 因为没带医保卡只能现金支付 。 没成想店员很惊奇地看着我 , 说现在手机也能使用医保卡消费 。
我想都没想立即刷脸绑定 , 然后痛快地通过手机完成支付 , 整个过程 , 我并没有因为买了几盒感冒药就花了一百多块钱而感到心疼 。 如果是现金支付 , 我很可能会犹豫不决 , 甚至宁愿撑着 , 也要少买几盒 。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 使用移动支付时 , 花的钱好像不是自己的一样 , 无论是多是少 , 很爽快地就支付了 。 而在使用现金支付时 , 却总会迟疑片刻 , 并很容易联想到自己挣钱不容易 , 要省着点 。
其实 , 这就是移动支付所带来的一种消费假象 。 使用移动支付或者刷卡时 , 整个消费过程只是数字的变化 , 而我们的大脑对此并不足够敏感 , 以至于大多数人都难以抑制这种消费的冲动 。

况且 , 手机支付没有账单 , 这个月花了多少钱自己都不清楚 。 等到月底存款见底 , 当催款账单到来时 , 心理才突然慌乱起来 。 面对长长的账单 , 我曾经怀疑自己的钱被多扣了 , 或者某次付款多付了 , 但查完账单后才发现每一笔都是自己消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