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主动降噪全场景通吃,V1芯片能否拉开差距,索尼新品耳机给了答卷( 二 )








新品出街 , 总希望让路人一眼识货 , 索尼终于让第五代变得大不同 。






极简+圆润成了整体设计思路 , 就连每一个挖孔麦克风都需要被重新设计隐藏 。
不仅如此 , 耳罩升级柔软减压皮革 , 舒适感出色 , 被动降噪效果是我目前用过最好的 。 距离传感器更换到静电传感器 , 检测精度进一步提高 。 内部海绵平整 , 肉眼看不见任何传感器 , 一体感更好 。






烫金LOGO巧妙位于无缝转轴结合处 , 视觉上吸睛还是将纤细头梁的“细”给凸显了出来 。
全新设计高度调节的无极滑块 , 使用前无需查看档位高度 , 戴上耳机轻轻下拉即可 。 索尼在WH-1000XM5悬挂结构、转轴、滑块都做到了几近无声的程度 , 阻尼、公差细节都保持非常高的水准 , 与普通头戴耳机体验上拉开明显差距 。
当然 , 不再支持折叠收纳是与WH-1000XM4唯一“退步”的地方 。 新版整体更显纤细 , 转轴应该还是有具备折叠的能力 , 不知道下一代会不会加上 。









上一代刚实现了快充 , 这次又更新了PD协议的快充支持 。 总续航保持与上代一样的30小时续航 , 亮点在于3分钟PD快充 , 多续命3小时播放时长 , 对于平时不爱充电着急出门的马大哈们无疑是一次有力的升级 。 (无电仍可使用AUX有线模式 , 无法开启降噪)
我比较爱护设备 , 所以极少情况会用到没电才充 。 对我来说 , 日常频繁使用的提升更关键 。 更加简约设计使得WH-1000XM5侧面板看起来更大 , 这上我用目前用过最顺手的触控面板 。 轻点或轻划面板各项指令 , 没有出现一次失效或误触 , 切歌、暂停都是一气呵成 。 即便操控这么灵敏 , 降噪模式切换的实体按键依旧保留 , 这点值得表扬 。






这几年降噪耳机成为主旋律 , 主动降噪能力成为各家秀肌肉的主战场 。 客观地看 , 大厂可以卖到更高的价格 , 在用料上舍得砸成本 , 索尼一直在海绵罩上下功夫 。 此次WH-1000XM5换到了柔软减压型皮革材质 , 并且被动降噪能力基本达到早期主动降噪能力耳机的水准了 , 这点出乎我意料 。
当然索尼黑科技主攻还是放在芯片方面 , 此次升级到了双芯片阵容:集成处理器V1+Hd降噪处理器QN1双芯片 。 一味提升降噪深度倒反拉低使用体验 , 5代双芯片加持就是为了获得准确且舒适听感的综合性体验 。 将中高频噪音进行“分类、剥离” , 使得降噪呈现多维度 , 智能降噪优化下的实际表现可以让聆听更舒适 。
与此同时 , 8个麦克风在专用降噪处理器加持下 , 打造出的全新降噪系统 。 外部噪音收集精度的提高 , 与外置3个抗风噪麦克风搭配 , 提升了抗风噪和通话表现 , 此次这项带来的提升是飞跃的 。
大幅改进内部30mm碳纤维驱动单元 , 工艺实现更加细化的展现 。 内外层采用不同材质 , 就为了提升低频以及中高频的降噪表现 。 自适应声音控制、智能免摘、DSEE Extreme TM 数字声音增强引擎 进阶版、360临场音效(360 Reality Audio , 我在WH-1000XM4的评测中已经分享体验了 , 感兴趣的可以翻看一下 。



我总觉得WH-1000XM5这次升级有点太猛了 , 我一直心心念念的多设备多点连接终于是来了 。 作为苹果用户产品生态内的听歌 , 第三方产品总是没法做到无缝切换 , 体验一差我就懒得切换了 。 WH-1000XM5看似利用两个蓝牙地址 , 同时绑定两台设备的方式应该很多品牌都能做到 。 但对于稳定性、无缝切换等重体验层面的需求 , WH-1000XM5确实可以 , 甚至要好于airpods的表现(局限于两台设备来回切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