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团队研发单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单结器件效率达19.6%( 三 )


2019年 , 课题组发表了采用PTzBI-Si和N2200给受体聚合物构建双纤维相网络的论文[3] , 主要通过调控溶剂和成膜过程来实现第一步组装 , 然后通过热溶剂退火实现多尺度双纤维相分离 。
上述论文证实 , 双纤维结构能有效提高激子分离与电荷输运 , 对器件电流和填充因子有较大的提升作用 。 因此 , 该团队认为这种双纤维网络的多尺度形貌结构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
上海交大团队研发单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单结器件效率达19.6%
文章图片
(来源:AdvancedMaterials)
“后来 , 新一代非富勒烯受体Y6出现了 , 整个领域都很激动 。 我们团队也在第一时间关注到这个新材料体系 , 投入了研究力量 。 我们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了Y6的晶体结构 , 感觉到这种香蕉型分子堆积和传统线性分子会有所区别 , 因为对称性差别较大 。 果然 , Y6晶体排列是比较特殊的 , 呈现出较强的pi-pi堆积诱导的晶体结构 。 ”回顾过往 , 刘烽表示 。
接着 , 课题组提出Y6分子的类聚合物有序堆积模型 , 这是Y6类受体分子能形成纤维自组装的内在因素[4] 。 基于此 , 他们对给受体形貌优化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 期间有几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性论文 , 比如:
1、课题组采用近似结构的Y6类双受体共混策略提升了薄膜结晶性 , 构建了共晶齐纤维 , 实现了器件电流的放大[5];
2、同时 , 该团队用双区段结晶的方式 , 对给体聚合物纤维相进行了优化[6] 。 通过这些工作 , 他们细致分析了“薄膜形貌-物理性质-器件性能”的关联关系 , 并认识到一个核心问题——现有的材料体系 , 难以提供足够的单调可调控参数去实现效率参数的提升 。
3、针对上述难题 , 课题组设计出双给体双受体四元共混体系 , 对相区电子性质与薄膜形貌特征进行了拆分优化 , 首次将这个体系的器件效率推升至18%[7] 。
4、结合相关物理参数 , 该团队还建立了多尺度形貌理论模型 , 对扩散、传输、复合过程进行分析 , 对形貌参数进行系统调参模拟仿真[8] 。
上海交大团队研发单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单结器件效率达19.6%
文章图片
(来源:AdvancedEnergyMaterials)
而和本次论文更密切的研究背景在于 , 他们发现该材料体系效率极限在20%附近 , 但是对于形貌参数的限制 , 18%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接近极限 。 此后 , 该团队开始格外关注新材料的开发 , 以期解决效率极限问题 。
刘烽说:“这一块我们是幸运的 , 国内材料开发力度很大 。 我们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艳明教授开展了密切合作 , 对Y6分子进行再设计 , 对侧向烷基链进行系统调整 。 通过引入长支化烷基链 , 开发出L8-BO受体 , 使得烷基链堆积获得增强 , 同时联合pi-pi堆积性质 , L8-BO的堆积密度得到显著提升 , 性能优越[9] 。 ”
这种新受体的开发、尤其是其特殊的分子空间堆积 , 使得该团队对受体分子纤维形貌的工作得以进一步推动 。 据介绍 , 在本次研究工作中 , 他们给出了L8-BO的针状单晶照片、以及多链扭绞的分子堆积模式 , 这些性质是实现高品质纤维相构建的基础 。
上海交大团队研发单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单结器件效率达19.6%
文章图片
(来源:NatureMaterials)
在对形貌和器件性质优化的基础上 , 课题组也对给体相进行系统调整与优化 , 构建了PM6:D18双组分给体相 , 从而提升其纤维性质与激子扩散长度 , 同时优化电荷传输性质 。
这些细致的调控 , 优化了双纤维网络形貌的特征尺度 , 使其能够更好的与激子、载流子动力学相匹配 , 从而获得了19.6%的高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