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便利店大变局:复杂样态下的"中国价值"
文章插图
图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无忌(ID:caijwj),作者无锈钵,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在日本便利店研究专家田矢信二的眼中,这一零售业“小而美”的形态,正在经历第二次脱胎换骨的重生。
第一次变革发生在50年前,彼时的日本正处于百货商店低迷大潮的开端。为了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就职于伊藤华洋堂超市的铃木敏文临危受命,远渡重洋从美国带回了便利店的连锁经营模式,并借助后续一系列日本化的改造,创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零售神话。
相比之下,便利店落地中国市场之后所引发的第二次变革——尽管地理上相去不远,然而依托时间、空间、潮流等维度差异,其在扩张浪潮中,独有的“中国式价值”依然有着清晰的显露。
考虑到当前便利店所深陷的红海,若要理清便利店的“中国式价值”,其实就是对于当下以及未来的竞争趋势做出解读。
回望过去,不迷信“美国正宗”的铃木敏文,借助对南方公司的控股和改造,让7-Eleven为代表的日式便利店风靡世界。
而今,新一代的中国管理者们,能够为舶来的便利店赋予怎样的“中国价值”,也将直接决定这一行业的未来走向。
从“家庭食堂”到“城市空间”比较日本便利店同中国便利店之间的差异,不能不提到两者所处的市场环境差异。
便利店风行的上世纪70年代,正是日本“大众消费”和“个体消费”时代的衔接阶段。
伴随着工业化发展和经济的崛起,日本居民的消费迎来迅猛增长。到1960年,收入倍增计划的推行,更是让日本人均GDP从258美元提升至3998美元,居民消费规模也从5.5万亿日元猛增至60.31万亿日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24%。
同高涨的消费一道发生的,是城镇化率的不断推升。日本的家庭规模开始日渐趋于小型,整个城市范围内,劳动女性的数量开始增加;新人类中,单身比例也开始逐渐提高。
这也与日式便利店初期的定位相吻合。一方面,不同于传统大型连锁商超的形象,便利店的形象更接近“小而美”。这符合日本民众对于“小巧”的偏爱,也契合新人类个性化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正如田矢信二所指出,是饭团、关东煮等这些适应日本人生活习惯的简餐出现,才让便利店俘获无数家庭的荷包。
文章插图
在此基础上,频繁的灾情,也加深了日本民众同便利店之间的信任纽带。
以2011年日本大地震为例,相较于灾情中断水断电断货的超市,正是这些随处可见的便利店,支撑起了灾区民众的日常需求。
据7-Eleven便利店所属母公司Seven & i Holdings首席执行官村田纪敏介绍,该集团旗下处在东北灾区的便利店,在地震发生后不到四小时便开始陆续重新经营。店铺迅速恢复营业,对于当时的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
“由于当时基础设施全面瘫痪,各个店铺都把店内商品摆到了商店门口,有的甚至直接把货车开进了居民社区。”
综上所述,日本社会中的便利店所承担的,更多是诸如“家庭食堂”这样的便民设施角色。
然而,这一独特的定位在飘洋过海抵达中国之后,随即迎来了“水土不服”。
一方面,从地理学构造来看,中国作为远离版块交界的大陆国家,对于便利店这样的“应急生活设施”需求不高。
与此同时,当今的中国社会,需要依靠便利店解决的生活痛点,也已经被崛起的互联网企业挖掘殆尽。
仅仅是在20年前,日本“便利店之父”铃木敏文还会在书中不惜笔墨地描写如何同银行谈判,从而把ATM机带入门店,并将其视作便利店业绩增长的一大关键。然而时过境迁,这一彼时在日本被视作创举的元素,面对当下流行的移动支付,已经失去效果。
- 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地标 中国声谷冲刺5000亿产值
- 三星|试图挽回中国市场,国际大厂不断调价,从高端机皇跌到传统旗舰价
- 蓝思科技|苹果与34家中国供应商断绝合作,央视呼吁:尽快摆脱对苹果依赖
- 他是“中国氢弹之父”,他的名字曾绝密28年,他叫于敏
- 短信|关于5G消息,中国移动取得新进展,微信该做准备了
- 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移动:10086 App将于1月30日起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瞧不起中国芯?芯片女神出手,30岁斩获国际大奖,让美国哑口无言
- 智能手机|全球第17位!App Annie报告:2021年中国人均每天用手机3.3小时
- 本周华为小米相继报出的新闻,让我看到中国科技公司未来发展希望
- 中国电信|在Dolby Week,我见识了真正的杜比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