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事|陈根:“机器换人”挑战,如何应对?
文|陈根
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一个或某几个行业的变化,而是整个经济社会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等的深刻变革,并进一步对就业产生巨大影响。
当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多层次性和阶段性,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也将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而解决与协调人工智能对就业的短期与长期冲击,则是当前和未来应对“机器换人”的关键。
首先,应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对就业带来的中短期或局部挑战,需要制定针对性措施,缓冲人工智能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比如,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新一轮产业发展机遇,壮大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相关领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就业的积极带动作用。
其次,要高度重视新技术可能对传统岗位带来的替代风险,重点关注中端岗位从业人员的转岗再就业问题。实际上,人工智能究竟消灭多少、创造多少、造出什么新工作,不是完全技术决定的,制度也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技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究竟有多大能力、能否灵活地帮助个人和企业创造性地开创出新的工作机会,这都是由制度决定的。比如,失去工作的人,他的能力能否转换?如何帮助他们转换能力?这些也是制度需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工作岗位是一回事,它们创造的收入又是另一回事。从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冲击来看,需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对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的影响,重点解决好中等收入群体就业与收入下降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新的极化现象:标准化、程序化程度较低的高收入和低收入职业,其就业占比都在持续增加;而标准化、程序化程度较高的中等收入职业,其就业占比反而趋于下降。这是一种与以往技术进步显著不同的就业收入效应,使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着比低收入群体更尴尬的就业处境。
【 一回事|陈根:“机器换人”挑战,如何应对?】
文章插图
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收入分配政策的重点仍停留在过去对高收入和低收入两个群体的关注上,不能及时对中等收入群体给予有效重视,会极易形成人工智能条件下新的低收入群体及分配不均,即中等收入群体因技术进步呈现出收入停滞甚至下降的特征。
当前,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就业市场带来的影响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和担忧。在应对人工智能的途径上,不仅需要重新面对劳资关系进行治理,更应该从过去“强者愈强”的工业化技术逻辑中走出来,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多维的方法、更有效的策略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来回应挑战。
- 苹果|库克压力确实大,在众多国产厂家对标下,iPhone13迎来“真香价”!
- 京东正式上线“年礼无忧”服务
- 央视公开“支持”倪光南?柳传志该醒悟了
- 小米 11 Ultra 内测 NFC“读写勿扰”与“解锁后使用”功能
- 造车|苹果造车一波三折,缺了一家“富士康”
- 他是“中国氢弹之父”,他的名字曾绝密28年,他叫于敏
- iPhone|iphone14价格被曝!“胶囊”挖孔屏+三星4nm芯片,售价或5999起
- 36氪5G创新日报0112|福建省首个“5G+VR”英模会客厅正式上线;齐鲁医院健康管理中心“5G+ 5g
- 物联网|据说,物联网也可以称之为“一张想想的网络”,物联网世界是梦
- 微信上线“语音暂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