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骗商家、坑用户、价格涨得没道理,谁来拯救共享充电宝?
文章插图
来源:深氪新消费(ID:xinshangye2016) 作者:王怜花
手机没电了?“扫”一个共享充电宝吧。
在智能手机续航问题总被吐槽的当下,共享充电宝的发明,可谓直击年轻人出行、逛街时的充电痛点。
根据艾媒咨询统计,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已达到2.29亿人。这些人群中,有超过三分之二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但看似便捷生活的一项伟大发明,其实正在慢慢成为一部分人的心头之恨。
中国网就曾报道,某些共享充电宝乱扣费现象层出不穷,“充电一小时,扣费99元”等情况屡见不鲜。
以号称用户过亿的街电为例。中国网曾援引第三方投诉平台数据表示,标记为该品牌的投诉已近2800例(目前已增至2900多例),其中多数投诉为“恶意扣费、乱收费、霸王条款”等。
文章插图
除此之外,街边共享供电宝盗取个人隐私的情况令人发指。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就曾报道,据当地反诈骗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国内已出现充电宝骗局,当你使用的共享充电宝一旦被植入木马程序,插入手机后,可能就会盗取你的个人隐私信息,包括通讯录、照片、视频等。
2020年末,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更是提出,上述充电宝主要来源于三个地方:一是购物场所里的可租赁移动电源,二是火车站里叫卖的满电充电宝,三是扫码免费送的充电宝。
文章插图
在带来便捷的同时,共享充电宝也可能在你随手一扫之间布置了无人知晓的陷阱。一个表面新兴光鲜的行业,正为普通消费者笼罩上一层恐怖气氛。
卖你的隐私,可能成了一种赚钱方式
针对乱扣费的问题,市面上有着各方的解释。
自动扣费的技术不稳定、网点信号异常等问题,似乎都能解释2000多位用户的遭遇。毕竟,在全国每天数以亿计的订单量而言,这几乎属于小概率事件。
但在媒体采访中,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则认为,乱扣费属于公司运营、管理问题,不排除相关企业商业道德不达标、故意作恶。
他表示,乱扣费相当于电商刷GMV数据,扣了用户费用可增加自家的流水和利润,增加交易次数,进而增加自身业绩,甚至滞留大资金形成资金池,通过资金滞留牟利。
多赚点钱,是每家共享充电宝公司心中所想。为此,整个行业不惜在这两年大幅涨价。据中商情报网统计,2016-2020年,共享充电宝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56.1%。按此趋势,预计2021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138亿元。
爱企查信息显示,其中企业名/注册号、经营范围含“共享充电宝”的企业数量超270家。加上头部三电一兽及美团等巨头的挤压,大量的中小品牌挣不到钱。
文章插图
因此,更为旁门左道的赚钱方式就出现了。
此前,央视3·15晚会就曾公开揭秘,当一个正常的充电宝拆开后,如果有不法分子对其进行改造,就很有可能在内部加上芯片。当用户租借到被动过手脚的充电宝,包括手机唯一标识码、通讯录、照片甚至应用的账号密码等信息会被立刻盗取。
从用户角度来看,个人隐私一旦泄露,轻则受到广告骚扰,重则有可能踏入“套路贷”等诈骗陷阱,面临财产安全等风险。
而中国网财经采访人员的那篇报道中,还谈到了扫描二维码弹出中奖广告的诱导行为。
据介绍,某充电宝租借完成后,小程序均会推送诸如“砸出大红包、赠送话费、领取赠险”等广告,诱导用户填写个人隐私信息,包括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地区、地址等。
- 副董事长|京东方A董秘回复:公司与全球数千家供应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 Games|Beat Games透露VR音游「Beat Saber」全新音乐方块类型
- 微信聊天最令人头疼的场景是什么?一定有人会说是对方发来一连串语音还都是超过30秒的长消息...|终于!微信上线万众期待的新功能!网友:总算等到了
- 微信小程序|小红书的付费推广获取流量方式有哪些?平台的4种主要营销工具都在这里了
- 荷兰|苹果公司向荷兰“妥协”:将开放交友软件的第三方支付系统
- |既能打造你的品牌又能促进销售的广告宣传方法?
- 上海图书馆东馆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月16日报道:1月15日下午|上海图书馆东馆内部啥样?跟着读者公测先睹为快
- 核桃|核桃编程荣膺“2021中国网·科技企业先锋榜”年度品牌影响力企业
- 支付宝|新的支付方式兴起,已有超1.4亿人使用,微信支付宝地位不再?
- 主播大骂消费者像疯狗、乞丐,屈臣氏道歉:是合作第三方机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