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城市:想建AI智算中心的看这里!国家认可的那种( 二 )


回看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时代,各家分散发电的成本高、效率低,最终是具有规模效应的集中供电点亮了一个个城市。
【 @所有城市:想建AI智算中心的看这里!国家认可的那种】到了智能时代,集中优势资源把算力聚合到智算中心,再以服务的形式把算力高效率的分配给有需要的企业就成了一个好选择。
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副总工程师黄鹏在采访中还提到:人工智能有一个特点是“越用越智能”。
继续拿GPT-3来举例,正是大量数据和训练时间的投入造就了这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成功。
所以让更多城市把智算中心建起来,更多企业把算力用起来,产生的规模效应要比电力时代更大。
这也是“普惠”二字更大的价值所在。
那么具体来讲,普惠都能惠及谁?它们又将如何受惠?
最直接的是AI企业和研究机构,尤其是资源有限的独角兽创业公司和更多中小型企业。
智算中心建起来,AI企业把算力用起来,转化成一个个产品和服务。
所以普惠进一步惠及的是智算中心客户,其中小部分是个人消费者,更大头还是企业客户。
AI想要落地,就得在真实业务场景中真正展现效果,产生效益。
这就引出了智算中心需要符合的第二个关键特征:开放。
开放包容的智算中心,才能助推AI产业落地到更多行业中去。
智算中心如何做到开放?第一是算力构成层面,智算中心的算力本身不能“偏科”。
如智慧城市中的天气预测、智慧制造中的材料设计,智慧医疗中的药物发现等任务上都需要AI与高精度科学计算相结合。
也就是不能只注重AI训练和推理时所需的低精度算力,要把科学计算、工程计算与人工智能计算结合起来。
第二是AI技术层面,智算中心要去兼容适配的更多技术体系。
在开放兼容的生态下,也能让迁移成本降到最低。
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两台Windows电脑之间可以把软件轻松地迁移过去,而Windows和苹果则并不会那么顺利。
第三是产业应用层面,除了新兴的AI产业,智算中心还有一大任务是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
为了支撑智慧物流、智能制造等领域,AI还需要与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相融合。
做到以上三点,才算是让智算中心真正为各行各业提供普适的AI服务,真正做到开放。
一份AI基建说明书单有普惠、开放还不够,作为未来全社会的基础设施,智算中心建设中还会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明确。
上周,国家权威机构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发展研究》 (后文简称《报告》),正是站在更高层面发出倡议,谋求共识。
比如模式选择方面。
报告指出,纵观国内外新起的AI基础算力设施,不难看出一个明显的特点:
政企合作建设。
因资金来源不同、建设目的不同、合作模式不同又各有特色。例如一些城市计算中心,不仅能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算力,更为这座城市的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气象预报等产业服务。
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围绕“一类算力基础设施+N个产业创新平台”的架构来打造。
再比如规范价格方面。
中科院人工智能产学研创新联盟在综合存储、能耗、开发、定制、数据调度等一系列因子,并代入明确的算法标准后得出:
在同时具备5P双精度算力(64位)、25P单精度算力(32位)和100P半精度算力(16位)的情况下,智能计算中心的基础设施价格约为1亿-1.5亿。
此外,还有对未来的前瞻判断:
报告认为,未来智算中心发展特征不仅围绕普惠灵活、开放包容,更包括融合创新、安全可信等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