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匠心传文脉??妙手修古籍


走进四川成都龙泉驿区洛带古镇 , 一座古色古香的三层小楼矗立街边 , 惹人注目 , 这便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 。 自2008年成立以来 , 它已为150多家单位修复古籍善本、名人字画、碑帖拓片、文献档案等2万多册/件 , 为10多家图书馆和博物馆整理、普查古籍20多万册/件 , 其中有不少价值非凡的珍品 。
该中心的主要创始人彭德泉 , 今年已经74岁 , 瘦高个头 , 黝黑脸膛 , 浓眉亮眼 。 谈起心爱的古籍文献修复事业 , 他的眼里不时涌出热泪 。
【修复|匠心传文脉??妙手修古籍】抢救一本是一本
彭德泉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彭家梁村 , 自幼喜爱读书 。 我们家三代教书人 , 代代爱书如命 。 他当过川剧演员、中学教师、图书管理员 , 近40岁时拿到了图书馆学大专文凭 。 在一次培训中 , 彭德泉结识了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张德芳 , 跟随他学习图书文献分类 。
2005年 , 彭德泉去看望张老师 , 张德芳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德泉 , 你别待在图书馆了 , 赶快出去抢救古籍 。 大量古籍因各种原因正在湮灭 , 那可是圣哲先贤留下的民族文化根脉啊 , 抢救一本是一本!
老师的话让彭德泉深受触动 。 他很快办理了巴中市图书馆的离岗待退手续 , 到成都找了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图书馆人 , 开始筹划古籍文献保护和修复工作 。
时任广汉市图书馆馆长秦一对彭德泉说:彭馆 , 要抢救就先来抢救我们广汉的书 。 我们有2万多册古籍 , 打包堆码在墙角几十年了 。
彭德泉明白 , 修复古籍 , 必须先培养人才 。 他与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广汉市图书馆合作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古籍修复培训班 。 培训班结业后 , 彭德泉从中招聘了一批员工 , 组建起广汉古籍修复基地 。
创业之初 , 资金紧缺 , 设备不足 , 员工们自己出去捡石板、砖块当作压书板 , 将家具锯成木块代替压平机 , 把自家的箩筛拿来筛面粉、调制浆糊……在书库阁楼办公 , 面积只有10来平方米 , 层高仅2米 , 窗户窄小 , 光线昏暗 , 四五个人挤在一起 , 整理堆码在墙角近30年的200多包、2万余册古籍 。 每打开一包书 , 虫子迎面翻飞 , 老鼠毛、霉灰、纸渣呛得人睁不开眼 , 不断干咳 , 戴两层口罩也无济于事 。 清理一阵 , 就双手发红、痛痒难忍 , 得赶紧去清洗 。
艰苦的条件、困难的工作 , 没有让修复师们打退堂鼓 。 年逾花甲的彭德泉 , 每天带头爬阁楼进行开包整理 。 大家心往一处想 , 劲往一处使 , 无人抱怨 , 无人离开 。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 , 这批古籍的清理分类工作基本完成 。
看着书库里有序排列的古籍 , 广汉市图书馆领导十分感动 。 上级单位领导来修复基地视察 , 也给予高度评价 。
2008年9月 ,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在广汉挂牌成立 。 这是一家民办非企业性质的修复机构 , 于2013年初取得四川省文物局颁发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 , 具备了进入文物、档案系统和大专院校承修纸质文物的资格 。 2019年 ,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迁入洛带古镇 , 并在此创建了洛带·艺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 。
让古籍重焕新生
在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展厅里 , 展示着一件件古籍文献修复成果 。 我们对每一件古籍都怀有敬畏之心 , 想尽一切办法让它们重焕新生 。 彭德泉说 。
清代李调元编印的《函海》是研究巴蜀地区历史、文学、金石学、民俗学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 这部丛书的纸张颜色比较特别 , 修复时需要配色染纸 。 工作人员用茶叶水浸染出与原作颜色相同的纸 , 不料10天后染色纸开始变色 , 大家都急得团团转 。 彭德泉立即请教专家顾问 , 综合专家意见后 , 采用陈茶煮水做染料 。 选茶、熬制、染色 , 经过多次试验 , 终于染制出与原书颜色一致且不会变色的纸 。 大部分书册糟朽无书衣(封皮) , 考虑到此书的价值和使用频率 , 修复团队决定用蜀锦作书衣 , 改四眼装订为六眼包角装订 , 以延长书籍寿命 。 这部古籍修复完成后 , 得到专家和收藏单位一致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