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中国科学家改变历史!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陆成宽
满足碳水需求必须靠种地吗?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9月23日 , 中国科学院召开本年度首场新闻发布会 , 介绍该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 该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 , 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 , 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 , 成功生产出淀粉 ,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 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 , 取得原创性突破 。 相关研究成果9月2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
淀粉是“粥饭”中最主要的碳水化合物 , 是面粉、大米、玉米等粮食的主要成分 , 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
目前 , 淀粉主要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进行合成 。 在玉米等农作物中 , 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淀粉涉及60余步的代谢反应和复杂的生理调控 , 太阳能的理论利用效率不超过2% 。 农作物的种植通常需要数月的周期 , 使用大量的土地、淡水、肥料等资源 。
“长期以来 , 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光合作用这一生命过程 , 希望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速率和光能的利用效率 , 最终提升淀粉的生产效率 。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直言 。
从0到1!中国科学家改变历史!
文章图片
那么 , 除了光合作用外 , 还有没有效率更高的二氧化碳生产淀粉的方式?
为解决这一难题 ,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从头设计了11步主反应的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 , 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
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 , 联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利用化学催化剂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氢能作用下还原成碳一(C1)化合物 , 然后通过设计构建碳一聚合新酶 , 依据化学聚糖反应原理将碳一化合物聚合成碳三(C3)化合物 , 最后通过生物途径优化 , 将碳三化合物又聚合成碳六(C6)化合物 , 再进一步合成直链和支链淀粉(Cn化合物) 。
“这一人工途径的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 , 向设计自然、超越自然目标的实现迈进了一大步 , 为创建新功能的生物系统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 。 ”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蔡韬说 。
从0到1!中国科学家改变历史!
文章图片
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蔡韬
在充足能量供给的条件下 , 按照目前的技术参数推算 , 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我国5亩土地玉米种植的平均年产量 。 这一成果使淀粉生产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 , 并为二氧化碳原料合成复杂分子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 。
马延和表示 , 该成果为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生产的工业车间制造打开了一扇窗 , 如果未来该系统过程成本能够降低到与农业种植相比具有经济可行性 , 将会节约90%以上的耕地和淡水资源 , 避免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提高人类粮食安全水平 , 促进碳中和的生物经济发展 , 推动形成可持续的生物基社会 。
从0到1!中国科学家改变历史!
文章图片
同时 ,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在发布会上强调 , 这项成果尚处于实验室阶段 , 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 后续还需要尽快实现从“0到1”的概念突破到“1到10”和“10到100”的转换 , 最终真正成为解决人类发展面临重大问题和需求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