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稿事件警醒: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

撤稿事件警醒: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
文章图片
编者按
二十年前有些学科能够发不拘质量只要是英文论文就可以当选中国院士的时代 , 到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今天海内外华人面临新的考验:相当一些年轻人懂得如何让文章进入光鲜的期刊 , 而中国很多单位普遍崇拜光鲜期刊而不问内容 , 一些学科出现了有些年轻人选择结果、发表不可靠结果的现象 。 有些是自己都存疑的结果 , 但只要想方设法钻进了光鲜期刊就可以 。 有些年轻人知道这种情况 , 但只要是自认为的朋友 , 就不讲科学而讲江湖 , 一团和气 。
这样的问题 , 对中国的科学是好还是坏 , 年轻人进入的是科学界还是传统江湖 , 是一个重要问题 。
今天物理学重要而热门的一大部分是凝聚态物理 。 戴希教授对凝聚态物理一篇光鲜论文撤稿事件的分析 , 是一剂清凉剂 , 虽然对江湖文化是杯水车薪 , 也表明了真正学者、真正科学家的态度 。
1974年加州理工毕业典礼 , 费曼分享他关于如何进行科学探索的哲学——
“Thefirstprincipleisthatyoumustnotfoolyourself—andyouaretheeasiestpersontofool.Soyouhavetobeverycarefulaboutthat.Afteryou’venotfooledyourself,it’seasynottofoolotherscientists.Youjusthavetobehonestinaconventionalwayafterthat.”
第一要义是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自己是最好骗的 。 所以 , 你可得千万小心 。 在确定你没被自己骗了之后 , 其它科学家也就不那么容易被骗了 。 做到这点 , 剩下的就是像平时那样老老实实就好了 。
撰文|戴希(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讲座教授)
调查报告编译|滕尧薛棋文
责编|邸利会
今年3月 , 有关马约拉纳零能模体系中量子电导的实验文章遭遇退稿风波 , 该文的通讯单位荷兰Delft技术大学和《自然》杂志社曾委托领域内的四位知名专家 , 对此事进行了仔细的调查 , 并公开发表了他们的调查报告(见本文附录) 。
4月中旬 , 率先对该文发起质疑的两位科学家 ,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SergeyFrolov教授和德国Julich研究中心的VincentMourik教授在网上组织了两次在线会议 , 向世界各地关注此次事件的同行们介绍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他们质疑该文的主要理由 。
我本人帮助主持了针对亚太地区的在线会议 , 参与了会上和会下的相关讨论 , 因此《知识分子》的编辑一直催我就此事发表一些看法 , 以引起大家对学术诚信问题的重视 。 如下就是我抛砖引玉 , 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思考 。
撤稿事件警醒: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
文章图片
对作者的职业生涯恐有较大负面影响
本文的通讯作者 , Delft技术大学的LeoKouwenhoven教授 , 在纳米器件物理领域内是大名鼎鼎的专家 , 在他的祖国荷兰被视为民族英雄 , 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 他最广为人知的学术成就 , 就是在2012年率先在超导/纳米线混合体系的输运实验中发现了马约拉纳零能模的迹象 。 2016年 , 微软公司开始与Kouwenhoven合作 , 委托其创建位于Delft的微软实验室 。
本文的第一作者 , 目前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的张浩教授 , 是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 。 这篇被撤稿的论文是张浩在Delft技术大学Kouwenhoven教授组做博士后时所完成的工作 。 凭着首次在超导/纳米线混合体系中观测到量子电导的轰动成果 , 2017年在香港举办的拓扑和关联体系的戈登学术会议上 , 张浩是唯一做邀请报告的博士后 。
我记得在那次会议上 , 张浩虽然是最年轻的报告人 , 但他的表现非常老练 , 赢得了不少资深科学家的好评 。 张浩回国工作以后 , 更是成为中国在拓扑量子计算领域取得突破的希望 , 备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