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相对论|首获"合法身份",无人配送车能否讲出好故事?

智能相对论|首获"合法身份",无人配送车能否讲出好故事?
文章插图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智能相对论,作者:Alex Chiang,图源:图虫。
无人驾驶配送车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5月25日,在第八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上,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颁发了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美团、京东物流和新石器成为首批获牌企业,车辆编码分别为MT0001、JD0001、NX0001。
左等右等,终于迎来了春天。Robotaxi、物流重卡早已经取得牌照并被允许进行路测,无人配送车则晚了好几年。在取得“合法身份”这一条道路上,无人配送车可谓是困难重重。
而与获得路权的困难相比,在前段时间引起全国关注的广州疫情的物资配送中,无人配送车却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也使得人们对于无人配送车的关注到达了一波高峰。可谓是“苦尽甘来”,那么这个“甘”能回味多久呢?
无人配送正在加速“破圈”不甚了解无人配送产业的普通消费者,从近期新闻上或许也能时常刷到无人配送的讯息。一项新兴产业从业内人士传导到普通消费者,需要时间的积淀,当无专业背景的普通人也能略知一二时,也就意味着这项产业正在加速“破圈”。
在不久前的“疫情集聚地”广州市内,广汽集团、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Apollo、美团、新石器等企业均派出无人配送车辆支援疫情管控区内的物资运输。封闭市区环境为无人配送车提供了一个较好施展实力的舞台,同时也为无人配送车向大众端的“破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从资本市场来看,无人配送车行业近些年频繁的融资活动也从另一层面提供了例证。今年4月,美团完成1.87亿股配售及可转债发行,公告称资金将用于无人机、无人车领域的研发,合计融资金额达95.8亿美元。
另据辰韬资本研报显示,白犀牛、新石器、一清创新、毫末智行等无人配送初创企业已完成2-3轮融资,融资金额几千万到几亿人民币不等。其中已披露的最大一笔融资来自毫末智行,于今年4月完成了3亿元的Pre-A轮融资,美团、高瓴资本参与其中。
从产业出现时间上来看,无人配送产业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新物种”。自2009年谷歌成立Waymo开始研究商用化自动驾驶技术以来,已经走过十余载岁月。而据不完全资料,早在约2016年前后,美团、京东、阿里等平台型企业就已经开始进行商品无人配送相关方面的技术研发。
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在近期无人配送会被广泛提及呢?背后又受到哪些因素的牵动?「智能相对论」通过分析后总结出以下三点:
一是疫情扩大了业已存在的需求。不难理解,在疫情封闭式管理环境之下,相较于管理人员指定式配送生活必需品,无人配送车无接触式的运输能够降低传染风险,这也是广州疫情期间无人配送车成为焦点的原因所在。
6月3日,在荔湾区芳村片区实施交通管控当晚,新石器无人车就开始参与封控区域的物资保障工作。在荔湾区,6辆新石器无人车进入封闭管制的鹤园小区和观鹤小区,3辆进入封闭管制的中南街道,进行小区及周边餐食及生活物资配送工作——累计配送早午晚餐盒饭2780份、蔬果蛋肉等各类食材5440份、快递及各类生活物资640份,其中包括在端午节前夕配送1600份粽子。
实际上,早在去年年初全国范围内展开封闭式管理的几个月时间里,就有一些无人配送车被安排至一线进行无接触物资运输和配送,例如,初创企业一清创新所研制的无人配送车就被送至山东一地开展蔬菜运输,新石器无人配送车参与到武汉雷神山医院、北京小汤山医院防疫物资运输中,而京东物流在此期间的高效表现更是引起不少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