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人在华为:网络专家出身斯坦福物理系,有人工作跟读博差不多( 二 )


事实上 , 在管紫轩所在的实验室里 , 十几个人中学什么的都有 , 有人学生时代是搞光学的 , 也有人出身数学/统计学背景……
所以日常的工作模式其实是这样的:在数据中心这样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当中 , 大家各自从不同专业领域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 , 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研究方式 , 而是以开放的态度在学科交叉中去碰撞出火花 。
在慢慢把握住了其中的“方向感”之后 , 如今 , 搞物理出身的管紫轩 , 已是数据中心流量建模和算法专家 。
“工作跟读博 , 预期没差太多”与管紫轩不同 , 清华毕业生王江对工业界的向往来得更早一些:硕士毕业 , 他就加入了华为数据库团队 。
这里面也有一些机缘巧合:
彼时 , 搞计算机系统研究出身王江已经瞄准数据库方向 , 但其实同时在接触的公司不只华为一家 。 可要说跟哪家公司聊得最多 , 那还就是华为——正常面试流程+私下交流 , 前前后后聊了有五六轮 。
王江最后决定选择华为 , 一方面是感觉华为给到的岗位方向最符合预期 , 另一方面 , 不能说与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尊重无关 。
竞赛人在华为:网络专家出身斯坦福物理系,有人工作跟读博差不多
文章图片
说起来 , 王江也是一位“竞赛大佬” 。 本科在武汉大学就读时 , 他就积极参与了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 , 并拿下过一等奖 。
这段竞赛经历对他影响颇深:信息安全竞赛其实是一项以项目为驱动的竞赛 。 也就是说 , 你要提出一个idea , 并围绕这个想法去做实验、做研究 , 最终提炼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 这个过程和搞科研发论文是很相近的 。
因此 , 在读不读博这件事上 , 王江也并非没有过犹豫 。
只是这份犹豫在投身职场4年之后 , 已经有了更加清晰的答案:“这几年的工作 , 我觉得跟读博士的预期没有差太多 。 ”
对于王江来说 , 在华为做数据库研发 , 遇到问题时 , 仍然可以将其视作研究课题去解决 。 并且因为和产品一线有更紧密的联系交流 , 每一次具体问题的突破背后 , 往往还蕴藏着更多值得挑战的东西 。
而当他沉下心朝向具体的研究目标迈进 , 其中成果便在四年里逐步落到了实处 。 华为的开源关系型数据库openGauss背后 , 就有王江团队的贡献 。
作为国产化数据库的代表之一 , openGauss目前下载量达80多万次 , 汇聚超过3500名社区开发者 , 累计商用部署已超1.5万套 。
王江先后主导了其中轻量级事务管理器、高精度时钟、In-placeUpdete引擎、异地容灾等数据库特性的研究、设计和开发 。
竞赛人在华为:网络专家出身斯坦福物理系,有人工作跟读博差不多
文章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 , 虽然openGauss2020年才正式开源 , 但华为在自研数据库方面的技术积累最早可以追溯到20年前 。
也正是这一点 , 深深吸引着王江:“把一些比较难的技术方向做深做透 , 是系统方向的研究人员应该做的一件事 。 ”
科研只是“锦上添花”?事实上 , 管紫轩和王江曾有过的犹疑 , 正是外界对企业科研普遍质疑的投影 。
近几年来 , 伴随外界环境的变化 , 企业科研往往被认为“锦上添花易 , 雪中送炭难” 。
毕竟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 , 比起在更长时间维度里才可能显现的技术先进性 , 短期可见的利润收益优先级更高 。
于是 , 在宽松的环境里 , 研究部门成为企业标榜技术实力的招牌 。 但一旦风声缩紧 , 作为“成本部门” , 不少工业界实验室又成为最先被“优化”的对象 。
即便是向来有Meta“金字招牌”之称的FAIR , 也难以避免在收益压力下 , 被打散重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