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上观新闻前些日子|学林随笔|城市为“云端”种下内容的种子,“云端”赋予城市新的生长维度( 二 )


「城市在生长」
“云端”的生活扎根于城市 , 但它并不是对城市本身的“原样复刻” , 而是赋予了城市新的生长维度 。
1988年 , 传播学者、哲学家威廉·弗鲁塞尔就特别提及 , 当代人的社会关系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托数字图像的形式产生 。 它将成为人们感知世界、抒发情感、洞悉规律的主要方式 。
当数字图像以数据流的形态奔流不息 , 素不相识的人们得以彼此对话 , 跨越时空交流思想、情感、意图和知识 , 逐渐形成新的更紧密的社会联系 。 这使得城市的功能与界定 , 连同城市中人的生存状态一起发生了变化 。
“云观赏”的兴起 , 正在印证这一判断 。
比如 , 在不同的互联网平台上 , 人们能够选择不同的参与模式:既可以是默默无闻的过客 , 热心捧场的观众、听众 , 也可以努力经营自己的“频道”和“角色” 。
又如 , 一位消防英雄同时是在网上为人解忧的心理咨询师 , 一名在居民楼里奔忙的年轻“楼长”同时是有近300万粉丝关注的视频博主……
陌生人之间的相遇产生出新的社会身份 , 这在过去只能在城市提供的地理空间中实现 , 如今却在“云端”片刻不息地发生 。 人们在既有的身份之外 , 获得了更加多样化的“数字身份”;城市在给予“云端”以滋养的同时 , 更在“云端”持续地生长 。
「形成现实共振」
建立在数字图像基础上的“城市”有望接续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城市 , 成为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建立连接的又一个重心 。 但是 , 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城市并不会随之“消亡” 。 尤其是在疫情之下 , 人们比往常更加依赖城市空间为自身提供庇护 , 更加突出了城市地理空间无法取代的作用 。
人们在“云端”相聚 , 依靠数字图像产生出的“数字身份” , 与其说取代了现实中的身份 , 不如说是对后者的确认和补充 。
在城市的地理空间中 , 人们面对家人、朋友、同事 , 或是身为顾客、乘客、访客 , 不同的情境赋予了人们不同的职责 , 也让人们拥有了多重的身份认同 。 这种身份认同的多重性本就是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 , “云端”的出现则将它进一步放大 , 使之更加多元、更易转换 。
在量变的同时 , “云端”的出现也给城市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质变 。 人们在“云端”建构的“数字身份” , 可视为共同的兴趣和追求所产生的结果 。 相比于地理空间中的聚集 , 这种基于共同兴趣乃至共同活动方式的聚集 , 更加突出体现了人的主动性 。
由此可以说 , 地理空间中的城市是由不同功能用途的建筑组成的大型聚落;“云端”的城市则是在社会交往中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节点 , 是人们借形形色色的“数字身份”主动认同的对象 。
随着“云观赏”向其他领域拓展 , 如“云健身” , 并逐渐形成更有普遍意义、积极意义的“云参与” , 人们在“云端”的相遇不仅是对个人自我认知与身份定位的再认识、再塑造 , 而且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凝聚力 , 更好地温暖乃至激励自身与社群 , 进而在情感、行为等方面与城市的现实形成共振 。
本文转自:上观新闻前些日子|学林随笔|城市为“云端”种下内容的种子,“云端”赋予城市新的生长维度】总之 , 城市孕育了“云端” , 并在“云端”持续生长 。 二者能够并行不悖、互相补充 , 组成多向度的人际关联 , 进而为人的全方面发展提供机遇和平台 。 这不仅将丰富城市公共文化的供给 , 也能对凝聚城市认同、汇聚城市力量作出应有贡献 , 驱动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