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大湾区半导体材料产业进击:从上游技术追赶走向平台化生态( 三 )


“我们做到了在刻蚀能力提升的同时,把二次掩膜刻蚀技术首次实现产业化,加速推动了蓝宝石图形化衬底技术大规模、低成本、重复稳定的国产化进程。”他续称。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技术的迭代演进就有了优势加成。康凯向南方财经全媒体采访人员表示,基于公司自身团队对产业和技术能力领先的认知,再以此复制、扩产,很快就能实现更大的先进工艺规模效益,并让后来者难以轻易超越。
“这个产业是充分开放式竞争环境,就要求公司需要在材料、技术等各方面综合实力要超过同业,并且保证低成本、稳定性,才能获得更庞大的市场和客户。”康凯如此总结道。
这也是中国公司在蓝宝石衬底的氮化镓材料制备技术,甚至在LED产业链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为全球核心力量的原因之一。
在早年间,蓝宝石材料在晶向选择方面晶片背面的抛光精细度参数等在境内外要求不同,在有头部公司掌握了优势地位后,带动国内产业共同制定国家标准,也会对整个产业生态的更高效发展带来启迪作用。
由此,将进一步推动国内的LED半导体产业,包括设备厂商、器件厂商等,实现更大规模的生态完善和成熟。
中图科技招股书显示,自2018年起,公司折合4英寸PSS(图形化蓝宝石衬底)月产能一直保持在100万片以上,年产能超1300万片。
另据LEDinside对全球GaN-LED外延片产量的测算,中图公司2018-2020年连续三年全球市场占有率均超过26%,2020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29.81%,目前为全球产销规模最大的PSS厂商之一。
大湾区的优势能力就在于,凭借成熟的产业化生态链融合。一旦技术能够获得突破,接下来的大规模、低成本商用,就不是太难的问题。由此也推动中国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市场能够实现快速突破。
先导公司在持续发展中实现了类似路径。周铁军告诉采访人员,公司刚进入第二代半导体材料市场时,主要份额被前述日、美国家顶尖公司所垄断,导致下游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且衬底产品的价格极其昂贵,大部分利润都被国外企业所截取。
“依托母公司先导稀材在稀散金属材料科技领域的优势地位,先导先进材料通过持续研发投入,终于在2、4、6英寸砷化镓衬底领域实现产品性能达到头部大厂的水平,但产品成本远低于它们,这为公司用较低的价格抢夺市场创造了契机。”据周铁军介绍,公司前期亏损多年,但终究是扛过早期研发积累的艰难时期,走到如今份额。
探索平台化路径
对于任何电子生态链企业来说,平台化经营、串联起更丰富的产业角色,都是发展到成熟期后的必由之路。不过新兴材料领域公司由于面对着初期尚不成熟的生态环境,如何定位自己并承担由此带来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命题。
2009年,海外读博归来的汪之涵认准功率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前景,与同学联手开启创业道路。2016年,为了拓展第三代半导体业务,基本半导体公司应运而生,专注于碳化硅功率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
相比第一代和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是从技术到应用都更新兴的领域,产业生态还不甚成熟,不同产业角色的实力也参差不齐。
“对我们这类创业型公司来说,成立之初就决定以IDM模式发展,会面临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基本半导体董事长汪之涵向南方财经全媒体采访人员坦言,公司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最开始以代工方式迅速研发产品推向市场,随着公司深入发展,逐渐转向IDM路径。
“IDM模式是半导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可选项之一,并不是必选。”汪之涵指出,产业间发展的常见模式之一是垂直整合。但是硅基集成电路领域已经发展成为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由不同企业独立完成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