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眼镜|AR眼镜想卷土重来 还得先过用户体验这一关( 二 )


目前AR眼镜行业所采用的近眼显示方案主要有光学棱镜、共轴空导和光波导 。
翁仲铭认为3种方案各有优劣 , 光学棱镜技术较为成熟 , 能够提供3者中最高的亮度 , 但视场角存在局限 , 即用户透过眼镜能看到的视野范围较小 。
共轴空导和光波导方案虽具备更大的视场角 , 但前者需要较厚的光学模组 , 使眼镜变得更大、更重;光波导方案可以让眼镜变薄 , 但良品率不高 , 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 , 成本也很高 。 而且这两种方案亮度都不够 , 很难在较亮的户外使用 , 因此应用场景只能局限在室内 。
“米家眼镜相机选用的是自由曲面光学棱镜 , 有很高的光效比 , 室内室外都能看清屏幕 。 但是它的透过率不如光波导 , 在眼前仍有遮挡感 , 而且是单目 , 很难让使用者沉浸其中 。 ”翁仲铭说 。
此外 , 高算力、高功耗所导致的高供电需求也是AR眼镜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 。
“要把高算力的芯片、能够识别深度信息的高清摄像头集成进一副眼镜里 , 其实并不容易 。 ”翁仲铭解释 , 因为强大的计算能力意味着过高的能耗 , 这就要求电池容量也得相对提升 。
当全套技术方案得以实施后 , 还需顾及镜体自重 , 因此只能在硬件和性能方面作出让步 。 “AR眼镜最终的体验感还要体现在其功能性上 , 目前国内AR眼镜普遍采用的还是触控、指定手势以及操作手机配套App的交互方式 , 用户无法完全解放双手 。 ”翁仲铭表示 , 更好的用户体验需要更加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支撑 , 比如人脸识别技术、手势识别技术等 。 少了这些 , 用户的体验感很难获得质的提升 。
应进一步拓宽应用场景、提升用户体验
随着AR眼镜市场的逐渐活跃 , 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被人们提及 , 那就是AR和虚拟现实(VR)到底谁更具有未来 。 此前 , 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在微博宣布重新创业 , 就相中了AR , 并于7月10日官宣了其最新AR创业公司——“细红线” 。
业内人士的普遍观点是 , 在AR和VR无法一体化之前 , AR眼镜和VR头显将长期在场景领域竞争 。 而AR的优势在于与现实世界的强联系 。
根据观研天下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 , 我国AR眼镜消费端的应用 , 游戏占比35% , 影视直播占比32% , 旅游和社交购物占比为33% 。
“目前AR眼镜受制于技术和理念 , 应用场景相对狭窄 , 导致用户的智能体验感偏弱 , 实用性欠缺 。 ”翁仲铭说 , AR眼镜应为佩戴者创造一个可看、可玩、可用的平行世界 。
语言翻译是目前很多款AR眼镜聚焦的应用场景 。 米家眼镜相机就有由“小爱翻译”提供的英汉互译功能 , 开启之后 , 隔着三四十厘米 , 对方说的英文都能第一时间翻译成中文 , 就像是有了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同声传译 , 完全不影响面对面交流;谷歌眼镜也推出了翻译功能 , 用户佩戴谷歌眼镜并开启翻译功能后 , 就能实时看到别人说话的译文 , 就像看电影字幕一样 。
“除了翻译场景外 , AR眼镜还可以作为商务人士的‘提词器’ , 谈判时可以轻松利用眼镜查阅资料 。 ”翁仲铭说 , AR眼镜未来要想赢得用户的心 , 必须要聚焦用户的消费需求 , 以创造性、时代性的应用功能让更多消费者脱离手机的束缚 , 在解放双手的同时开启全新的生活方式 。 采访人员 陈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