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e|数字音乐拥抱长期主义

数字化音乐,是互联网消费的古董级产业。每一次音乐产业变革的背后,都是一整部“消费电子”产业变迁的史诗。
1888年,美国工程师埃米尔·别尔利赫尔灌制了人类的第一张唱片,声音得以被电磁记录。1901年,加拿大发明家费森登首度发射出“声音”,开启了人类的无线电广播时代。
从此,音乐不再是歌舞剧院和贵族庭院的专利。明星的歌声、音乐厅的交响乐,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让数百万人同时聆听。音乐开始变成了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活动,开启了长达近100年的中心化历程。
1979年,索尼高篠静雄通过WALKMAN,将音乐亲手交到用户的身边。从此,年轻的人们第一次可以携带着约翰·列侬的磁性嗓音,骑着自行车穿行于城市和田野。从那一刻起,无论身在何方,人们都可以用WALKMAN决定自己的BGM。
2001年,乔布斯带着第一代ipod走向聚光灯。人们第一次可以通过手心大的设备,无缝连接起全球的音乐库。再小众的音乐,也只在手指之间。
而这一次,音乐延伸出来的智能交互方式,推动了IPHONE的诞生,进而颠覆了整个世界的内容流动规律。或许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因为有音乐这个超级场景的存在,人类的生活有了更多不同。
音乐改变了世界,世界也改变了音乐。
由于互联网本身的聚合效应,带来了庞大的注意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免费商业模式”让一切高质量的音乐创作,似乎相比于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贴近我们。
没有了物理载体、没有了等待唱片的过程,甚至没有了不菲的价格壁垒。任何人打开互联网,几乎可以无门槛地收听大量的音乐作品。
但在消费者侧飞速发展的同时,音乐产业本身却对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不完全适应。过于中心化的流量变现方式,让产业红利被大量超级明星垄断,而作为金字塔底座的音乐人,价值却没有被充分挖掘。
任何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产业端与需求端即便在短时间有所差异,在长期来看,必然是深度绑定、交叉影响的。前知名音乐从业者,曾在媒体平台提出过很多关于音乐产业发展的问题。
音乐的价值仅仅是流量价格吗?音乐能不能靠音乐自己挣钱?
我们是否应该警惕单一的审美模式?现有的音乐产业,如何培育小众音乐人?
在上述人士看来,音乐是一个生态,一个有着独立于经济价值之外的,有着深远社会意义的文化符号。他代表着一代人的审美,影响一代人的价值观,更象征着一代人的时代精神。如果不去加以引导,让大家认同音乐本身的价值,音乐工业的生产物就会变得速朽。
近期,恰逢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简称TME)发布了今年的Q2财报。作为拥有8亿月活用户、多个国民级音乐平台的行业领航者,TME一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在线音乐行业的发展现状。
而在这份财报中,我们看到中国音乐工业的三个有趣的趋势。
tme|数字音乐拥抱长期主义
文章插图
首先,用户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免费用户正在逐步向付费用户转化。
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约为9.86亿。目前TME合计拥有超过8亿月活,其中在线音乐用户服务月活人数为6.23亿。而在此前披露的网易云音乐数据中,其一季度月活1.83亿。这意味着国内的用户教育已经非常成熟,两大平台已经基本能够覆盖全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
但随着音乐环境的持续发展,用户不断呼唤更好的音乐消费体验。音乐平台与明星机构,同时在音乐价值挖掘方面的发力,越来越多的明星专辑在TME等音乐平台进行首发。这些因素都推动着在线音乐行业用户付费结构的快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