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工智能研究上不顶天、下不落地,院士痛批:该好好想想了

|国内人工智能研究上不顶天、下不落地,院士痛批:该好好想想了

文章图片

|国内人工智能研究上不顶天、下不落地,院士痛批:该好好想想了

文章图片

|国内人工智能研究上不顶天、下不落地,院士痛批:该好好想想了

不得不说 , AlphaFold2的开源 , 终于让人们实实在在地体会了一把人工智能(AI)的强大 。
科学家们曾用数十年的努力 , 只覆盖了人类蛋白质序列中17%的氨基酸残基 , 而AlphaFold2一登场 , 就直接预测出了人类蛋白质结构中的98.5% 。 成果一出 , 就被生物圈奉为“人工智能对科学领域最大的一次贡献” 。

但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 , 李国杰院士透过AlphaFold2思考到的更多 。
在不久前发表的评论性文章中 , 李国杰院士客观地说:“目前 , 我国的大学和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大多遇到顶天顶不了、立地又落不下去的困境” 。
而AI研究未来该如何走?要好好想想 。
国内的AI研究 , 该好好想想了麦卡锡在提出“人工智能”这个术语时 , 对它的定义是:人工智能就是要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像人所表现出来的智能行为一样 。
这个定义 , 直接导致很多人工智能学者在研究中只盯着“像不像人”这一个标准——像人 , 可以;不像 , 不行 。 2017年由中国香港汉森机器人公司生产的机器人“索菲亚”、2021年刚亮相的“悟道2.0”杰作“华智冰” , 都是奔着“像人”去的 。

索菲亚
可“像人”就是人工智能最高标准么?李国杰从不这么觉得 。
他一直认为 , 即便人工智能再像人 , 但说到底 , 它的“大脑”本质就是一台硅基计算机 , 和人脑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 非要把电子线路组成的机器做得和人一模一样 , 既没必要 , 也没可能 。
那什么才是人工智能的方向?
李国杰觉得 , 应该把人工智能当做人类的补充和增强 。 不应该仅局限于复制出一种人类本来就拥有的“智能” , 而是建立一种新的智能系统 。 就像这次AlphaFold2做的这样 , 跳出了一味“模仿人”的怪圈 , 补充了人类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 做到了技术和产业的“强强联合” 。
而我国的人工智能研究 , 恰恰欠缺这方面的思考 。

2017年 , 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后 , 我国一系列“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的确做起来了 。 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群体智能、量子智能计算机等基础理论研究层出不穷 , 好不热闹 。
但很尴尬的一点是 , 这里“随大流”的现象还是很普遍 , 本质上还是以技术驱动或以论文为导向 。
所以 , 说它一句“顶不了天 , 落不了地” , 并不冤 。
掌握“顶天立地”法门那怎么才能“顶天立地”呢?这个问题 , 很多年前李国杰就回答过 。
1991年 , 在第一届全国人工智能与智能计算机学术会议上 , 李国杰提出了发展智能计算机的“顶天立地”战略:一方面要努力突破传统计算机甚至图灵机的限制 , 探索关于智能机的新概念、新理论与新方法;另一方面则要充分挖掘传统计算机的潜力 , 在目前计算机主流技术基础上实现计算机的智能化 。
而想实现这两个目标 , 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升 。
我国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成立后 , 便一直致力于在这个领域追赶上世界的脚步 。
当时 , 刚刚归国3年的李国杰临危受命 , 出任该中心主任 。 而他的任务 , 就是要直面中国在计算机领域的尴尬局面 , 尽快研制出属于我国的电子计算机——“曙光一号” 。 拿出总体设计方案 , 他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 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封闭式赶工” , 终于在1993年 , 让最初的框架变成了一台可以运算的计算机 。 “曙光一号”问世 , 经国家技术鉴定 , 被认为达到了90年代初同类计算机的国际先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