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科协随着社交媒体的深入发展|上海科技节|让大众“浅尝辄止”,胜于让大家“望而却步”——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科普红人大会侧记( 三 )


毕啸天感到 , 科研和科普的共性是都尊重科学精神 , 从业者都需要有科学素养 , 但是科研是创造新知识 , 它的成果是说给同行听的;科普则是传达旧知识 , 它要把已被验证为真的内容通过讲故事、做传播的手段让受众听得进去 。 因此 , 科研和科普各自需要的技能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 做为一名科普工作者 , 技能点主要体现在文案、表达能力、拍摄、打磨、剪辑技巧、动画制作等方面 , 有时还需要看很多视频 , 以建立与观众交流的文本 。 基于这些 , 他认为科普是一件应该由专业人员专业地来从事的工作 , 不沉浸其中是很难做好的 。
青少年的科学思维能力
需要启发和保护
本文转自:中国科协随着社交媒体的深入发展|上海科技节|让大众“浅尝辄止”,胜于让大家“望而却步”——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科普红人大会侧记
文章图片
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被网友亲切地称为“不刷题的吴姥姥”的同济大学物理学吴於人教授向大家澄清:“不刷题”不是说完全不做题 , 而是主张学习、听课、做题都要以研究的态度去进行 , 像科学家一样从研究中学习 。 她特别强调 , 这个过程中 , 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 比如:中科院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王中林发现在纳米材料上摩擦起电可以产生足够大的电量 , 这个新的信息教师如果知道 , 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相关的思考 。 “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了解科学界的最新动态很重要 。 ”吴於人教授特别提醒: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 如果说科学家研究的是人类的未知 , 孩子在探索过程中研究的则是他们自己的未知 , 大人们应该创造一个有趣的环境 , 让孩子们更加自信 , 而且不止于有兴趣 , 还有老师在各个环节为他们提供创造的动力 , 避免他们宝贵的好奇心受到扼杀 。
本文转自:中国科协随着社交媒体的深入发展|上海科技节|让大众“浅尝辄止”,胜于让大家“望而却步”——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科普红人大会侧记
文章图片
北京化工大学科普实验中心主任戴伟(以上图片来源:上海科技节官方)
戴伟教授指出 , 提出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 回答科学问题则需要通过实验探究来实现 。 科学家的一项重要技能是观察 , 在培养青少年实验能力的时候 , 也要启发他们观察思考的习惯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