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产”蔓延 正在拖垮被动的水滴筹( 二 )


“这东西就是赚别人同情心的钱 , 跟有人靠乞讨赚钱一样 。 ”一位灰产从业者直言 。 毫不避讳的说辞 , 俨然将大病众筹的灰色产业链摆在了台面上 。
不仅是推广服务 , 代办病历也成为中介们“掘金”的地带 。
据央视新闻报道 , 在QQ软件中 , 以“病历”“证明”等为关键词搜索可以发现很多带有“病历”字样的QQ网友 。 对方表示 , 只要提供姓名和身份证号 , 就可以提供任何医疗机构和相关病症的全套病历 。
几个环节下来 , 最高达70%的中介抽成 , 真正留给患者的“救命钱”并不多 。
面对外界的质疑 , 水滴筹发表声明表示 , 所谓的筹款中介是由部分恶意推广的第三方商业组织运作 , 为筹款人提供不正当筹款方式的服务 。
上周 , 针对“灰产”问题 , 水滴筹首次披露了打击恶意推广的相关数据:目前已累计管控恶意推广案例800余起 , 管控恶意推广的用户账号600多个 。
尽管水滴筹发布了整改成果 , 可是这种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 关于网络众筹平台的争议始终没有断过 。 诈捐、扫楼、挪用善款等行为广受质疑 , 筹款环节仍存在诸多漏洞 。
当越来越多的中介利用人们的善意 , 瞄准这类灰产生意 , 最终受难的还是患者 。
被动的水滴筹
“再管不好 , 我愿把水滴筹交给相关公益组织 。 ”2019年 , 扫楼事件的风波之后 , 沈鹏在公开道歉中这样说道 。
彼时 , 央视新闻曝光水滴筹线下服务人员在医院扫楼式寻找筹款者 , 随意填写金额 , 按单抽成 , 遍布全国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 。
此事一出 , 水滴筹便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 “消费爱心”“公益变成生意”的质疑层出不穷 。 迫于舆论的压力 , 当天 , 水滴筹立即停止了线下服务团队 。
此外 , 沈鹏在《中国企业家》专访中表示 , 水滴筹修改了KPI考核机制 , 变成服务为导向 。 “员工业绩与帮助了多少审核通过的人挂钩 , 绩效里还涵盖了筹款者和捐款者的评价 , 而且筹款顾问还要协助患者提交治疗进展及花费票据公示 。 ”
这背后 , 是互联网众筹平台的流量之战 。
沈鹏深谙“得用户者得天下”的道理 。 成立水滴筹三个月左右 , 沈鹏及团队发现很多人打求助电话说“不会发起筹款 , 能不能当面指导他们” , 后来水滴筹专门招了一个线下服务团队 。
在水滴内部 , 地推军担负着争抢流量的重要责任 ,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业务的盈利 。 因此 , 众筹平台地推人员的KPI要求也不低 。 据人民日报报道 , 有地推人员称 , 每个月最少得完成35单 , 发不完就会被淘汰 。 如果月薪达1.4万元 , 以每单100元计算 , 其本月应对接100单筹款 。
“灰产”蔓延 正在拖垮被动的水滴筹
文章图片
或许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 , “扫楼事件”的连锁反应持续发生着 。
2020年4月 , 水滴筹和轻松筹员工还曾因为争夺订单 , 大打出手 。 彼时 , 双方各执一词 , 纷纷发出回应 , 指责是对方的问题 。
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 沈鹏在2019年接受采访时介绍 , 除了在每个城市招募大量兼职人员和志愿者辅导当地人筹款 , 他们还在各地农村做刷墙广告 。
水滴筹公布的数据显示 , 截至2019年3月 , 其线下基层工作人员已扩大至三百多个片区经理 , 1.6万多个志愿者 , 覆盖了中国400—500个城市 。 水滴筹76%的筹款用户来自三四五线城市 , 72%的捐款用户来自三四五线城市 。
作为商业公司 , 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成绩 。 但也是因为这样 , 商业性与公益性之间的模糊界线 , 正在撕扯水滴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