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人士,到底需要怎样的「机器手」?( 二 )


在Spiers看来 , 义肢的开发者太过于注重形式而不是功能本身 。 「我访问的大学机器智能系都有至少一种仿真机器人在开发进程当中 。 这就是未来的样子 , 但我们总是会找到更好的办法 。 」
为了了解残障人士如何使用他们的设备 , Spiers开启一项研究 , 用戴在被试者头上的相机 , 记录八名单侧截肢、或先天性肢体差异患者的日常活动 。
这项研究结果在去年发表在IEEE上 , 包括几种仿生手以及身体动力系统 , 如何利用通过电缆传输的肩部、胸部和上臂的运动 , 在假肢的末端操作机械机械夹持器 。
在录像中能看到 , 即使是富有经验的「老手」 , 也会在应用仿真手的时候出现笨拙与误操作的举动 。
残障人士,到底需要怎样的「机器手」?
文章图片
AtomLimbs研发的肌电仿真手臂|AtomLimbs
实际上 , 这项研究表明 , 只有19%的被试者在拍摄全程使用了假肢装置 , 而在这其中 , 义肢存在的作用更多是将物体支撑在身体上 , 以便腾出另一只正常的手处理 。
与复杂度更高的义肢设备相比 , 使用了非电动抓手或简易设备的人完成任务明显更快 , 流畅性也会更高 。
Spiers与他的团队发现 , 「肌电单握装置」 , 以及更高级的「肌电多关节多握肌电动手」在使用上几乎没有区别——除了人们倾向于避免用后者悬挂物体 , 似乎是因为害怕弄断它们 。
Spier介绍说:「我们能够感觉到 , 拥有更昂贵多握肌电手的人对它们持怀疑态度 。 」而这并不奇怪 , 因为它们的价格大多超过了20,000美元 , 难以使用保险报销 , 又需要频繁的专业支持来改变改变握持模式和其他设置 , 整个维修的过程既昂贵又耗时 。
虽然一些初创公司正在尝试新的商业化手段——「订阅模式」——让消费者能够可持续性地进行有偿维修......而理想情况下 , 以上这些流程都应该更加轻松灵活 。
尽管通过研究已经得出了 , 「装置复杂并非等同于使用有效」的结论 , Spiers认为 , 如今绝大多数的义肢研发机构 , 依旧专注在改造昂贵的高科技仿生手的抓握模式 。
「任何与抓握不挨边的内容都会被丢弃掉 。 」他说道 。
02
「手」的演变
如果我们确信是我们的双手印证了我们的人类身份 , 让手部更为与众不同的是它的抓握能力 , 那么义肢产业最宏大的蓝图实际就依附于我们的腕部 。
然而 , 追求更极致的抓握力并 , 不总是真实世界永恒的追求 。 事实上 , 历史表明 , 人们并非总是专注于重新完美地创造自己的双手 。
关于手的观念已经演变了数个世纪 , 「手是操纵工具的工具 。 」亚里士多德也在《灵魂论》书中描写着 , 他认为「人类被刻意赋予了敏捷的双手 , 因为只有我们拥有能够灵活使用它的智能大脑 。 」
手不仅仅是一种器具 , 而是一种理解或「把握」世界的工具 , 这不仅仅是字面含义 。
过了1000多年 ,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引发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共鸣 。
达芬奇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手是大脑与世界保持链接的中介 。 他在对人手的解剖和插图中不遗余力地研究其主要组成部分 , 这使得更多人对人体解剖学产生兴趣 。
时间推进到18世纪中期 , 随着全球工业革命的到来 , 一种更加「机械化」的世界观开始出现 , 生物和机器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杰西卡·里斯金在她2003年的文章《十八世纪事件》中写道 , 「18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之间是一个仿真时代 , 机械师们无比认真地试图缩小生物和人造物之间的差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