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箱”简史:如何从专业名词变成大众隐喻?( 二 )


在这个项目中 , 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维纳所构想的建造类人智慧的机器并不需要我们理解人类大脑的组成 , 他期望通过反馈机制来建模(model)以模拟人类的行为 。 换言之 , 只要同样的输入进入到人类大脑中和进入到机器中能够得到同样的输出 , 那么他们内部的原理和计算过程是否一样 , 对于维纳来说(或者对于有绝大多数控制论研究者来说)也就不重要了 。
这便是黑箱研究法的起源:放弃对于复杂系统运行原理的探究 , 转而使用建模的方式模拟人类大脑的输入与输出 。
关于黑箱研究法 , 另一位控制论领域的巨擘罗斯·阿什比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定义:
对于黑箱理论不感兴趣的研究者往往会在遇到黑箱时不屑一顾 , 因为这样的案例无法回答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这个箱子里有什么?”然而 , 我们更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对于一个黑箱的特征 , 作为研究者的我们能够归纳出哪些特征?有哪些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有效率的研究一个黑箱的运行规律?“(Ashby,1961)
02
封装“大脑”:研究人类智能的控制论进路
“黑箱”简史:如何从专业名词变成大众隐喻?
文章图片
对于2世纪上半叶的控制论研究者来说 , 维纳所提出的反馈机制是他们研究开发人工智能的主要途径 , 同时维纳也深刻启发了许多来自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学者投身于封装“大脑“的蓝图中 。
“黑箱”简史:如何从专业名词变成大众隐喻?】如果心理学家能够确定这些刺激与反馈之间的关联 , 波林希望维纳能够帮助他使用电子机械系统来实现人类心理现象的复刻 。 波林信中所提到的”刺激与反馈“对于大脑这个黑箱来说 , 其实就是输入与输出 。 如果说我们放弃直接理解大脑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 那么只要搞清楚这些输入与输出 , 就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来建造一个人类大脑的复制品 , 而且这个复制品能够帮助研究者理解人类大脑具体的运行机制 。
在后续的通信中 , 波林甚至还详细的制作了一个列表 , 其中包含了他已经确定了的关于人类大脑的一些刺激与反馈的联系 , 他希望维纳至少能够帮助他实现部分大脑功能的复制 。 遗憾的是 , 我们无法知晓后来维纳是否帮助波林继续这项研究 , 因为在最后一封信中维纳希望能够当面和波林讨论这项研究的后续推进 , 而后也没有任何书面材料记述了关于该研究的后续进展 。
“黑箱”简史:如何从专业名词变成大众隐喻?
文章图片
埃德加·波林(1886-1968)
在维纳以及其他控制论学者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关于“封装大脑”的研究时 , 控制论领域内部也涌现出了一些对于黑箱研究法的不同声音 。
其中一个重要的疑问在于:我们如何能够在完全不了解黑箱内部运作机制的基础上 , 确定我们复刻出来的机械真的能够具备黑箱完全相同的能力?即便能够做到完全的复刻 , 这样的尝试又能够对于我们理解黑箱本身提供多大的帮助呢?
“黑箱”简史:如何从专业名词变成大众隐喻?
文章图片
诺伯特·维纳(1894-1964)
阿什比曾在他的私人日记中留下这样的一段文字:“(黑箱研究)一个非常明显的不确定性是 , 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建立起黑箱与复制品之间的确定联系 。 事实上我们只能够假定在它们的输入和输出中存在着一种我们能观察范围内的相关性 。 ”
阿什比在这里所强调的不确定性与逻辑经验主义在归纳悖论中所遇到的困难是一样的:即便在我们能够观察的所有范围内 , 黑箱的行为与我们所复刻出来的机器行为完全一致 , 我们也无法推理出任何它们之间的确定联系 。